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8月1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写作练习课之六十七
余华说:“我是在写长篇小说时解决了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可能是篇幅长的原因,写作时间也长,笔下的人物与我相处也久,开始感到人物有他们自己的声音,我就在他们的声音指引下去写对话。”

人物的对话很难写吗

满堂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8月11日   08 版)

    精彩的对话很难写,经典的对话更难。

    一般的对话不算难写,也要费一些力气。

    什么人说什么话,是写人物的基本要素。很多人说过,写好对话是衡量作家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准,当然是很多标准中的一个,但比较重要。比如我们读一些小说,有时会发现,某篇作品描写一个乡下老汉,他的神态、生活环境、应对方式都很准确,可是这老汉一开口说话,都是标准语法,是书面语言,便是个低级错误。

    对话出现在小说、散文、纪实文学之中,出现在不同作家笔下,没有相同方式。在我看来,由于风格不同,能力有高有低,10名作家可能有8种写对话的样式,那两名显得例外的,是没有出现对话:一名觉得对话不好掌握,就有意避开了对话,用其他叙事取代;另外一名是不想写对话,因为找到了比它更好的叙事表达。

    这两类作家,差不多可以举余华和苏童为例,我在这里引用余华的一段话,说得很细致了。

    余华说:

    “当我还不能像现在这样驾驭对话的时候,采取的办法让应该是对话部分的用叙述的方式去完成,有一些对话自己觉得很好,胸有成竹,再用引号标出来,大部分应该是对话来完成的都让叙述去完成。我那时发现苏童处理对话很有技巧,他的不少小说通篇是用叙述完成的,人物对话时没有引号,将对话和叙述混为一谈,既是叙述也是对话,读起来很舒服,这是他的风格,我学不会,我要找到自己的方法。”

    这是对的。在对话把握不好的阶段,可以避开这块短板,还有其他较长的板子,也可以拼成一个木桶。

    余华接着说:

    “我是在写长篇小说时解决了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可能是篇幅长的原因,写作时间也长,笔下的人物与我相处也久,开始感到人物有他们自己的声音,这是写作对我的又一次酬谢,我就在他们的声音指引下去写对话,然后发现自己跨过对话的门槛了,先是《在细雨中呼喊》,人物开始出现自己的声音,我有些惊奇,我尊重他们的声音,结果证明我做对了。接着是《活着》,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老农民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个写作过程让我跨过了更高的门槛。然后是通篇对话的《许三观卖血记》了。”

    《许三观卖血记》以对话开篇:

    许三观是城里丝厂的送茧工,这一天他回到村里来看望他的爷爷。他爷爷年老以后眼睛昏花,看不见许三观在门口的脸,就把他叫到面前,看了一会儿后问他:

    “我儿,你的脸在哪里?”

    许三观说:“爷爷,我不是你儿,我是你孙子,我的脸在这里……”

    许三观把他爷爷的手拿过来,往自己脸上碰了碰,又马上把爷爷的手送了回去。爷爷的手掌就像他们工厂的砂纸。

    他爷爷问:“你爹为什么不来看我?”

    “我爹早死啦。”

    描述平常人物的平常生活,能写到这种程度,够好的了。我们在小说中看到的经典对话,大都出自特殊人物的特殊境遇,比如杨争光的《流放》,如果你能找到这部中篇,可以细读。

    容易找到的是张炜的《你在高原》。其中有一章,写一个五十多岁的知识分子曲涴,逃出劳改农场进了深山,碰到了18岁就逃进山里的一个老头。两人看着亲切,说话也多,交流着生存经验。

    曲涴:“这个石头房子是你一个人凿出来的吗?”

    “没事就凿嘛。这山里的石头你以为是硬的吗?”

    曲涴忍不住用手摸了摸石壁。老头笑嘻嘻说:“万物一理,山就和西瓜一样,皮是硬的,掏进去里面的瓤是软的。我没事就掏,掏了一年,就掏成了这个小石头屋。结实不?”

    “结实。”

    老头又笑起来。

    曲涴最关心的是柴米油盐的事。老头说:“我翻过大山到村里去背。村里人没有这样的腿脚,他们轻易不敢到这里来。你看,老伙计,你是我一年里遇到的第三个人。第一个是打猎的,第二个是抓特务的。”

    曲涴打个愣怔:“抓特务?”

    老头嘿嘿笑:“他告诉我这大山里有特务,还告诉我,以后见了特务赶紧向他报告,我才不报告呢。”

    这段对话里藏了几个故事,但只是它们的内核,如果展开了写,可能是半个《鲁滨孙漂流记》。张炜这部《你在高原》字数够多的了,只能避开单纯的对话和叙事。

    有些对话写得舒展,还是很好看的。比如奇幻作品,往往写得宽松。我们来看乔治·马丁《冰与火之歌》第一卷:

    父亲骑马赶到身边,语带关切地问:“布兰,你还好吧?”

    “父亲大人,我很好。”布兰应答,他抬头仰望父亲,父亲穿着毛皮大衣和皮革护甲,骑在雄骏战马上如巨人般笼罩住他。“罗柏说刚才那个人死得很勇敢,琼恩却说他死的时候很害怕。”

    “你自己怎么想呢?”他的父亲问。

    布兰寻思片刻后反问:“人在恐惧的时候还能勇敢吗?”

    “人唯有恐惧的时候方能勇敢。”父亲告诉他。

    很多读者愿意读这样的对话,愿意欣赏带有哲理的警句。一位网友的看法是,哲理只有在它正确的地方,由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情景下说出来,才能够真正刻到读者心底。有的作者喜欢透过笔下的人物抖私货,去说那些作者想说而不是人物想说的话,这是错误的。

    现在,我们来欣赏诺曼·梅勒小说里的一段对话。

    加里打开冰箱找啤酒,弗恩不用问就明白了,他已经喝得不少了。

    弗恩说:“加里,是你自己放规矩点,还是等我揍得你屁滚尿流?”

    “你要干什么?”加里问。

    “我要揍你一顿。”

    “你不怕我吗?”

    “不怕。”弗恩说,“为什么要怕你呢?”他尽量语气温和地说,“我打得过你。”

    加里顿时容光焕发,仿佛他第一次感到这个家里需要他。

    “你不怕吗?”他又问了一遍。

    “不,”弗恩说,“我不怕。我希望这听起来不像疯话。”

    两个人同时哈哈大笑起来。

    加里环顾四周,对弗恩说:“这正是我渴望的。”

    这段对话中的两个人物,加里刚从监狱假释出来不久,弗恩是他的姨父,为他提供了出狱后第一份工作,心里觉得要负一些监护责任,不能让他胡来。作者没有明说他的心理,读者会从前面的对话看出这种暗示。

    在小说里加入对话,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符合人物的心理,这谁都知道。可是大多数作家,即使是许多著名作家,都不能像梅勒那样精确地把握分寸。这短短几句对话里,包含的东西太多了。

    有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心理;

    有人物情绪造成的气氛和张力;

    有双方冲突的产生和解决;

    有一个事件的合乎情理的逆转。

    其中“他尽量语气温和”,写出了弗恩说话时的特殊状态,而“加里顿时容光焕发”一句表现的内容更多,他感觉到有了一个新的家,有了亲人,有了和其他人一样的生活。

    这次写作练习,当然要写一写对话。

    一、区别现实的谈话与小说中对话的不同。

    在《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里,一位创意写作教师告诉学员,对话是用眼睛读的,要比听的时候理解更快。因此,小说里的对话必须创造人物张力和紧迫感,同时也使布局紧凑。他建议学员去公共场所,从至少5段不同的对话中收集15行对话。然后选出10行,写成一个连贯的场景。为了使其紧凑合理,可以自由加入自己创造的故事叙述和对话。

    二、通过仿写体验对话的语感。

    从本文4位作家的4段引文中选出两段,替换其中人物和故事,然后仿写。

    如果通过一字一句的仿写,能够体验到小说可以给我们足够的时间,来慢慢感觉对话的奇妙,那就是一份意外的收获。

    如果通过一字一句的仿写,还能体验到作者在创造对话时感觉到的最大乐趣,那要恭喜你,这方面已经成熟。

    特邀编辑:董学仁

人物的对话很难写吗
夏衍: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