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8月1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夏衍: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

指鸣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8月11日   08 版)

    “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钻,它的芽往地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夏衍写道,“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绝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

    这篇散文《野草》,写在1940年,那时,大片国土沦陷,日寇异常嚣张,悲观情绪蔓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野草》,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重压的蔑视,对民众力量的信赖。

    “有了阻力才有磨炼”,这也是对夏衍这一代作家的精神写照。

    《融合中的创造:夏衍与中外文化》一书写道:夏衍这一代作家,或曾亲历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或曾直接受到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为探求民族文化新生之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或东渡日本,或游学欧美,或去过苏俄,受到过异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他们回国后创作最旺盛的阶段,又恰巧是民族民主革命最尖锐激烈、民族文化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他们的创作无不打上这一时代的烙印。

    中国作家网的一篇文章说:从1920年代末开始的几年里,夏衍翻译的文艺书籍就有近20种,加上散译的篇章,总数在500万字以上,这在当时文化人集中的上海,也是不多见的。夏衍正是因为在翻译创作中的突出成就,获得了左翼作家的认可,与鲁迅等7人一起被选为“左联”执行委员。

    那时,夏衍翻译了高尔基的《母亲》,受到鲁迅的充分肯定。

    他还是中国报告文学的开拓者。

    “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这段话引自夏衍的《包身工》。

    《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为了观察包身工的工作和生活,夏衍每天凌晨3点从家里动身往东洋沙厂走,那个工厂离他住的地方有十几里路。他混在包身工中间,体验着人间地狱的生活。两个月里深入调查并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他写成了《包身工》。1935年,《包身工》发表,中国文学史上便出现了报告文学。

    学者吴欢章评价说:像《包身工》这样能在叙事中注意突出人物描写,而且取得一定的艺术成就,这在当时确实是难能可贵的。牢牢地把握住报告文学首先是文学的特性,忠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包身工》的这个艺术经验,到今天也没有过时。

    特邀编辑:董学仁

人物的对话很难写吗
夏衍: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