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我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春秋人文报”的学生们策划组织了第一届首都高校大学生家史征文大赛。时至今日,大学生家史征文大赛已经走过6年风雨,京城内20所高校的300余名大学生投出了261份家史作品,74名学生获得组委会颁发的奖项。活动曾与全国青少年历史记录大赛、历史教师公益讲堂、全国工匠文化征文活动、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等联动合作,得到了中国青年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等多个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校内和社会范围内好评颇多。
这些数字、文字的背后,是众多90后、00后学生在对家族发展进行回溯的过程中“拯救记忆、以史为鉴、珍惜现在、认清前路”,力学不倦,手不停毫;是北师大、清华大学、社科院、首师大等众多高校的历史学专家学者为参赛者培训口述史采访技巧、严格史学作品写作规范、分享自身对于家史的理解,不辞辛劳,不念回报;是北师大历史学人希冀专业教育与思想引领融合,将家国情怀厚植于人文素养培育之中的殷切心愿。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自古以来,中国就对家庭建设、家训凝练以及家风养成格外重视,形成了颇具特色、厚重淳朴的家训家风文化,影响绵延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有许多重要论述,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优秀家风文化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在陪伴当代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进一步意识到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家族从哪里来、如何发展而来,引导大学生从细微历史中见大时代,体会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休戚相关,对于青年个体的成长意义不可小视,也是促进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小小基石。事实也是如此,进行家史写作的同学们采访祖辈家人、遍寻族谱家书、查阅史志档案,在一张张泛黄的纸片中、一段段久远的故事里,感到自己前所未有地与祖辈实现了跨越时空的联系与沟通,感受到了个体与家国、个体与时代的深度融合。
我想,这正是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家史教育的意义。
更多“00后写家史”内容见本期14、15版
责任编辑:龚蓉梅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 胡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