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9月1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我们走在大路上

兰洁(畲族) 曹镐亮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09月15日   11 版)

    大桥莲花山小区孩子们在打羽毛球。

    江西赣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客家人的祖先曾经在黄河流域流连生息过漫长的时间,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才不得不泪别故园,集体南迁。其实,他们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寻找可以安身栖息的“桃花源”。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客家人在南方山地中卧薪尝胆,最终安居乐业,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客家文化。但时至今日,仍然有一部分人生活在大山的深处,或者生活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生活依旧艰难,更不要说脱贫致富了。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个伟大创举,与其困守在深山老林代代受穷,不如易地搬迁直接拥抱现代文明,老百姓的一个个心愿都将得以实现。

    江西信丰,让世界惊叹的,不仅仅因为这里是“守信之地、世界橙乡”,还有处处可以看到的易地搬迁住新房、群众致富奔小康、百姓脸上笑开颜的喜人景象。

    一

    提起信丰县大桥镇,这里的人们自然会与煤炭联系起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桥镇因煤而兴,建有省属国企大桥发电厂、市属国企赣南大桥煤矿和乡镇企业大桥水泥厂,曾经以工业立镇,时有信丰“小香港”之称。

    十多年前,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和落后产能的淘汰,与煤炭相关的大大小小企业或关停或搬迁。仿佛在一夜之间,大桥镇萧条成了一个“街道冷清车马稀”的角落,圩镇街道排水道坍塌、淤泥阻塞现象严重,往往“晴天漫天灰,雨天遍地坑,车过满身泥”。

    现在的大桥圩镇,已是旧貌换新颜,不但完成了人行道彩砖铺设和美化、绿化、亮化,还出现了停车位和斑马线。每年举办一次的“醉美大桥”乡村旅游文化节,更使大桥镇声名远扬。

    大桥镇青光村岗高小组贫困户张经礼,2018年年底这一天,成功领到了期盼已久的一套新房,即将搬出深山,住进大桥镇莲花山小区,该镇像张经礼一样认领了新房的贫困户共有38户。

    “我们原来住在山里面,都是土路,路面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自从搬到莲花山小区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经礼说。走进张经礼如今的家,近90平方米的三居室,宽敞明亮。“从山里搬到圩镇上来生活,原来从未想过。”张经礼说。

    “我有三个小孩,老大去年考上了省城南昌的学校,正在上大学,老二在大桥中学上九年级,现在的成绩在学校排名前茅,老三在上二年级,成绩也很好,会自觉看书写字。”张经礼感慨道,“如果还住在山里面,小孩的成绩根本不可能这样好,至于考上大学,也是不敢想的事情。”如今的张经礼从事建筑装修工作,爱人做点小工,每月都有好几千元的收入。在今年春节“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张经礼还自愿参加了小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帮社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很有满足感”。

    二

    信丰县万隆乡是省级贫困乡,地处赣粤两省交界的大山里面。刘秋生一家原来就居住在万隆乡龙头村,他和其他几个兄弟一起聚居在一栋土房子里。土房子人畜混居,垃圾随意丢弃、污水横流。“以前村里不通车,赶圩靠走路,一大早就要出门,我又腿脚不便。”说起以前的艰辛,刘秋生的妻子眼眶有些湿润。

    金橙花园,这里原是信丰县嘉定镇的“三引点”安置区,处于县城郊区。现在,这里属于信丰城北的核心地段,现代化的高楼一栋接着一栋,家家户户窗明几净,小区绿化葱郁,城市新景象展现在眼前……

    “现在当然好了,这房子住得舒服,环境多好啊!”住进金橙花园的刘秋生说。刘秋生一家3口人,如今搬进了这个70多平方米的带电梯小区,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走进刘秋生的家里,刘秋生的妻子正在细心地拖着地板,在忙着打扫卫生。刘秋生乐呵呵地告诉我们:“以前我们厕所就在土房子的旁边,家里到处都是泥巴,鸡鸭到处乱跑。搬了新家后,进出有电梯,见不得家里有半点的脏乱,她每天都要拖一次地板。”走进刘秋生女儿的卧房里,墙上贴满了学校颁发的“三好学生”奖状。“女儿今年在县思源实验学校上学,思源学校是县里的重点公办学校,老师非常认真负责,这要是没有搬出来,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刘秋生的妻子捂嘴笑着说。

    “以前在山里天黑了就睡觉,现在工作之余,可以陪孩子看看电视,也可以带上小孩去谷山景区信丰阁游玩。”刘秋生说,“搬出大山的生活有声有色,逢年过节回万隆老家,现在也全都是水泥路了。”

    三

    黄明春的老家在信丰县古陂镇金盆山的石背村,处在典型深山老林之中。在明朝以来的的历史上,石背在闽赣粤三省的历史变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闽赣粤三省界邻地区的一个聚落点。据有关文献记载,宋代以来,石背地区为“石背堡”,是宋元时期信丰七十二堡之一。1934年10月22日,为了追歼逃向安西方向的国民党军,红三军团红四师从新田镇百石村迅速穿插到金盆山石背圩予以拦截,以山隘岭作为伏击点,给了敌人以猛烈的打击。石背追歼战——“长征第一仗”的最后一战,为红军顺利前进扫清了障碍。

    黄明春从小在石背村长大,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但是因为贫穷,妻子离他而去,两个孩子跟着他生活,父亲也有多年的痼疾。黄明春唯一可以努力的,只能在大山里卖苦力。“天一亮就上山砍木头了,累和苦就不说了,人生安全都没有保障,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但为了生活,我别无选择。”说起过往生活的艰难,黄明春的脸上挂着泪珠,“但是砍木头挣来的工钱,给父亲和大女儿治病都还不够,还欠着十几万元的债务。”

    “我这样的家庭情况,在那个山沟沟里,只会一直穷下去。”于是,黄明春向驻村干部表达了想要搬出大山的愿望。

    2018年,黄明春成为全县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搬迁至信丰金牛花园易地搬迁安置点。金牛花园位于信丰县西牛圩,紧邻高新区和105国道,学校、医院就在附近。小区里有两百多户像黄明春一样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黄明春在高新区一家企业找了份工作,每月有好几千元的工资。黄明春说:“我们人穷志不能穷,要把工作做好,要知恩图报,对得起良心。”

    张经礼、刘秋生、黄明春等只是信丰县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一项项精准脱贫的政策在山山峁峁间落地生根,改变了老区的贫穷图景,也振奋着贫困群众的精气神。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龚蓉梅

我们走在大路上
青年驻村干部和鹏博、田羽:我为90后代言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