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心存故乡月,何处不为家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 史梦凡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10月20日   05 版)

    编者按

    古往今来,中国人创作了无数家乡主题的作品,我们体味“近乡情更怯”的矛盾,感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的无奈,也抱怀“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深情。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家乡”命题,等待着文艺创作者把它编织成故事去诉说。

    2020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今年国庆,一部名为《我和我的家乡》的主旋律电影强势席卷大小影院,获得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作为去年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的姊妹篇,《我和我的家乡》同样采用了多个故事单元“拼盘”的形式,刻绘华夏大地在全面小康、精准扶贫政策下发生的巨变。这部在21世纪讲述家乡故事的影视作品,它所体现出来的真挚情感、它的表现手法和表现艺术等,都值得青年观影者深思。

-----------------

    中国人的乡土情怀自古有之,从“肠中车轮转”到“海日生残夜”,从“床前明月光”到“万里未归人”,故乡题材的影片总能戳中中国人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多少莘莘学子毕业后奉献家乡无怨无悔,多少离家旅人夜里辗转思家怀亲。千百年来,“寻根”情怀总能唤起中国人内心的共鸣。

    《我和我的家乡》就讲了这样五个和故乡有关的、笑泪兼具故事,从小人物出发,用最自然的方式触碰观众的思乡之情。其中《最后一课》和《神笔马亮》同时用镜头关注扶贫中远走他乡奉献自己的普通人,虽然主角并非奉献家乡,却一样能激起观众心中对于故乡的感怀。古代传奇中总喜欢讲侠客四海为家的故事,当今这些外乡人日复一日将这里当成自己家乡一样去奋斗和努力,又何尝不是同传奇中相似的侠义之举?正因为有他们,这些贫瘠的山村才会愈加富裕,才会有数不清的孩子凭借学识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无论是支教下乡,抑或是放弃坦途去做村干部,他们甘心这般奉献的原因,其实还是源于心中的乡土情怀。就如马亮最后在观景台上的自白一般:“我是从小乡村里出来的。”正因为经历过小乡村的苦,又接受了上一代支教老师的教育,薪火相传,方能让他违抗自己一直惧怕的夫人的命令,甚至不惜赌上婚姻演一场欺骗的大戏。归根结底,还是家乡的教育和对回报故土的责任感叫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而《最后一课》中的范老师,虽然我们自始至终并不知道他的故乡和来历,但在遗忘之海的尽头沧海拾珠,拼接的最珍贵的记忆却并非来自家乡,而是这片胜似故乡的、奉献十年的孩子们和土地,在范老师心中,在这些孩子心中,这里又何尝不是他的故乡?

    现如今,人口迁移、人才引进、求学婚嫁……不少人生下来在未有记忆时就离开故乡,或者因为种种原因四处漂泊,未免在别人谈起故乡时落寞感慨。其实大可不必有这种无以为家之感,就如同影片中的老范和马亮一样,故乡的定义若只是生育之地则太过狭隘,倘若到达一个地方可以实现自我找寻自我,又何尝不是灵魂之乡?所谓回报故乡同样如此,若是人人都能将心比心,将自己生活奉献的城市同家乡等重,不去在意所谓地域上的限制,而是时刻存有爱家护家的情怀,那么家乡就将成为激励自己的意象,所到之处,皆为故乡。

    时代日新月异、交通发达的同时,地域不再成为追逐梦想的天堑,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乡以谋求更好的发展,但只要我们将故乡长怀心间,用一腔对故土的热爱对待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正所谓心存故乡月,那么,何处不为家?

    责任编辑:谢宛霏

心存故乡月,何处不为家
用“小人物”诠释时代,让家乡人来讲家乡事
讲述真正唤起“乡情”的家乡故事
世界那么大,青年参考带你看一看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