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11月1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节约的种子

节俭理念代代传

李尚菲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11月17日   05 版)

    在我面前摆着一份青椒肉丝盖浇饭,青椒丝间点缀着少许胡萝卜丝,它们长短一致、粗细均匀,青红相间,香气氤氲,可谓是色香味俱全。我是冲这里师傅的手艺来的,不过,青椒肉丝分量适中,一个人吃足够了。当我夹起盘里最后一丝青椒时,感觉意犹未尽,可摸摸肚子已经七分饱了。

    其实,我极少在外面吃饭。一来我肠胃不好,受不了外面的油;二来外面的饭比较贵。这次若不是实在饿得难受,也不会这样。这倒让我想起了大学时的经历。2009年寒假,我在武汉某餐厅当传菜员,这段经历让我终身难忘。20天挣了800元,过年老板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50元的红包——这已不是我大学期间的第一份工资,但这是我收到来自老板的第一个红包。它再次让我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和价值,也让我看到了隐藏的浪费。传菜员是连接后厨与顾客的纽带,比餐馆一般人更有眼福,能亲眼目睹厨师的厨艺。但我也看到了后厨一些不良现象。切菜台附近放着一个大垃圾桶,装满了各种食材的“次等料”。在厨师眼里,青椒、胡萝卜切头去尾,切出来才棱正,才有卖相,这无形中造成了浪费。

    “太浪费了,难怪餐馆里的饭菜都那么贵呢!”我当时想。这种做法若是被母亲看到,肯定是要受批评的。

    会吃的吃十顿,不会吃的吃一顿。这是母亲一直遵循的朴素生活哲理。母亲能将一顿菜吃出两顿的效果。母亲吃西兰花时,习惯将青梗去皮后切成块一起炒着吃,一点也不浪费。有时,母亲甚至去菜摊那里,陪着笑脸,向摊主讨要准备扔掉的西兰花根。母亲拎着讨来的西兰花根,如获至宝——掺青椒一炒,又是一盘下饭菜。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而母亲有一个“怪癖”——吃西瓜不扔皮。我瞪着惊奇的眼神看着母亲,母亲却说:“西瓜皮也能炒着吃,扔了多可惜呀!”

    不错,母亲用削皮刀将西瓜的绿色外皮去掉,只取红色果肉和绿色外衣之间的白色部分,切成条,洗净控水备用。热锅入油,放入蒜瓣、干辣椒和花椒炒出香味后放入西瓜皮,快速翻炒后加入适量的醋和盐,翻炒均匀撒上葱花,就可以出锅,味道不输竹笋。

    母亲的这种节俭生活理念源自外公。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外公,6岁丧父,从小吃了不少苦,尤其懂得如何节俭。外婆特别喜欢我这个外县的外孙,每年暑假,我都会到外婆家小住,外婆把我当个小客人一样精心照顾着,每顿都要炒两三盘我爱吃的菜肴。

    吃饭时,外公外婆不时给我夹菜,添饭。小孩子的嘴是漏斗,尤其是在吃米饭时,碗周围总会漏下几粒米。外公见了,总会夹起来吃掉,还教育我要珍惜粮食。

    贪婪是小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在遇到好吃的东西时。我深怕自己碗里的饭菜不够吃,使劲往碗里夹菜,最后只有一个结果——吃不完,每当此时,外公不但不责怪我,还将我碗里的剩饭吃掉。

    一粒米里蕴藏着天地之道,蕴藏着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虽然,外公如今已不在了,但是他一生秉持的节俭理念早已深入我们这些后辈骨血,并将代代相传。

节俭理念代代传
爱的能力
2035年的光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