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11月2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取材本报,微电影《风车》首映场面动人

本报记者 只恒文 赵小萱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11月24日   03 版)

    下图为首映式现场。金口河区委宣传部供图

    扫一扫,看视频

    根据《中国青年作家报》作品《大风车之恋》(发表于2019年5月7日头版头条)改编的微电影《风车》,11月17日晚在四川乐山首映。

    《大风车之恋》系中国青年作家报“青年佳作”栏目推出的纪实散文,青年作者、诗人阿炉·芦根(彝族)根据发生在乐山市金口河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真人真事,讲述了金口河区委宣传部扶贫干部熊方文在妻子病危的情况下,仍然坚守在脱贫工作一线,把扶贫工作当成事业,用真心真情帮扶每一位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帮助联系户脱离贫困,却在妻子临终前未能见上最后一面的凄美爱情故事。

    “我2019年上半年开始着手挖掘书写熊方文的扶贫事迹,经过多次跟踪采访,完成了10000多字纪实文学作品,使熊方文扶贫事迹得以完整呈现,一经《中国青年作家报》和《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刊发后,引起广泛关注,如今,又将实现荧幕呈现,算是功德圆满。”阿炉·芦根说。

    作为同事,同为扶贫干部,同在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的基层工作,阿炉·芦根与熊方文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金口河区委宣传部部长李彩霞表示,《大风车之恋》发表后,为了更生动、更立体地展示熊方文扶贫路上的动人事迹,区里决定以“微电影”的形式,以熊文方及其扶贫事迹为原型进行改编和再创作,真实凸显在脱贫攻坚伟大背景下一个扶贫干部之家的一对平凡夫妻的“五恋”,“恋夫妻之情,恋扶贫之重,恋百姓之盼,恋那片浸透着扶贫汗水的热土,甚至因为最后熊方文将妻子安葬于自己驻村扶贫的那方土地,便也有了生死之恋。”

    “由于熟悉情况,我加入了“微电影”《风车》的编剧团队,除了事迹主线外,还添加了一些真实的故事细节。在我看来,出现这样优秀的扶贫干部和动人的扶贫事迹,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偶然性是因为全民战贫的时代背景,必然性就是扶贫干部熊方文所在单位对于干部队伍建设的成果反映。在这个单位里,除了熊方文,还有怀孕在身,仍然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最后被强制休息的罗涵文等,都令人感佩感动。”阿炉·芦根说。

    历时半年拍摄完成的微电影《风车》首映现场座无虚席,电影原型人物熊方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成员、当地领导和群众近百人参加了首映式。在11月17日晚的首映式上,演职人员先后亮相,讲述创作和拍摄过程背后的故事和真切感受,所有发言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那就是在拍摄现场禁不住泪流满面。

    随着一帧帧熟悉的扶贫画面闪过荧幕,一段段主人公鲜为人知的故事书页般翻开,首映现场的观众时而屏息敛气,时而掌声雷动,无不被主人公的事迹所感动。首映场外,早就耳闻熊方文动人事迹的来往行人,面对“脱贫攻坚爱情电话‘风车’首映仪式”红色横幅,纷纷驻足询问,都想一睹为快。

    首映式后,熊方文哽咽着说:“电影真实反映了我和爱人的那段经历,以及广大扶贫干部的艰辛与喜乐。”他说,自己没有想过或者说没有想到,自己的亡妻其实是那么支持扶贫工作,“哪怕她身患重病,生命垂危,也总是那样默默无闻地支撑着后方家庭,她如此向往我的扶贫驻村点的大风车,就说明了一切。

    《中国青年作家报》自2018年12月25日创刊以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对话名家”,引导青少年热爱阅读积极写作,培养和塑造他们的人文素养,尽力为青少年拓展写作园地,发表了众多反映现实生活、具有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主题作品。文笔优美、故事感人的《大风车之恋》是其中的一篇,2020上海中考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原文《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也选自该编辑部编辑的中国青年报“五月”文学版。

    责任编辑:周伟

画尘世大美 有情人间
取材本报,微电影《风车》首映场面动人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