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12月0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写作练习课之八十一

怎样写人物角色的心理需要

满堂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12月01日   01 版)

    小说的产生早于心理学,这没有疑问。我想,在那段时间里,人们喜欢读小说中的心理描述,这有助于理解他人。

    那时还有好多年轻人,愿意像小说主人公那样想问题。

    “绿蒂啊,只要能为你死,为你献身,我就是幸福的!我愿勇敢地死,高高兴兴地死,只要我的死能给你的生活重新带来宁静,带来快乐。”这是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的描述。歌德写了这部小说,平复了自己的失恋痛苦,却没想到带动了很多失恋青年,模仿维特的方式自杀。后来人们把这种自杀模仿现象叫做“维特效应”。

    “古堡的钟已经敲过九点三刻,他还是不敢有所动作。于连对自己的怯懦感到愤怒,心想:十点的钟声响过,我就要做我想做的事,否则我就回到房间里开枪打碎自己的脑袋。”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写道。处于社会低处的青年于连,一次次激励自己爬向社会高处。后来,许多在等待和焦灼里的青年读者,也效仿于连的方式,握紧拳头,瞪大眼睛,冲锋一样闯入世界。

    司汤达被人称为“心理小说大师”。他写完《红与黑》半个世纪,世界上才有了心理学实验室和心理学家。但没过多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改变了为数不少的作家,他们有了前不见古人的写作内容,他们的人物心理描述都超过了司汤达。

    不要着急,我们先超过司汤达,再超过那些作家。

    心理学有一个基本原理,我们写作时必须牢记,不能逾越。这原理是: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

    守住这个底线,我们会避免一些浅层次的错误。

    比如,写一部老年人再婚的小说或剧本,老人想再婚,孩子们反对,构成了冲突双方。故事在冲突中展开,渐渐形成高潮。后来孩子同意老人再婚,结局挺好。

    这样的小说和剧本很多人写过,却极少有人成功。我们要知道,孩子在前面激烈反对的行为,出于自己的需要和动机。那么,在后面由反对变成支持的行为,仍然出于自己的动机,这种动机仍然出于自己的需要。写不出这时的需要和动机,转变就缺少依据,显得突然,作品就显得虚假。在这方面,好多作家,包括没有成名和已经成名的作家,容易出现浅层次的错误。

    再说一个中层次的心理学,是关于需求层次的理论。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像五个台阶,由低到高,先满足低级需要,再满足高级需要,有时候也有意外。

    他说,我们需要某种“大于我们的东西”作为我们敬畏和献身的对象。按我的理解,这个“大于我们的东西”,就是我们站在一个台阶上看见的更高台阶,是我们向更高一层需要的仰望。

    我们在生活中喜欢的人,一个8岁孩子或80岁老人,我们在文学作品里喜欢的人物,一个暂时卑微或已经崇高的人,都是这样的人。

    你读过的大部分小说,主人公都是这样的人,于是有了各种喜剧和各种悲剧。鲁迅《阿Q正传》的主人公也是这样,心里充满了不现实的优越感,也用精神胜利法压抑苦闷。

    你的作品人物设计,主人公也要有强烈的心理需要,面前还要有比较大的阻碍,在这方面形成冲突,由此设置故事情节。

    现在我们进入深层次的心理状态。

    要知道人的心理需要太多,难以归类,也不完全是马斯洛归纳的机械的上升的运动。

    比如,《阿Q正传》主人公本来很穷,进城一趟带回不少值钱衣物。人们怀疑它们不是偷的就是抢的,于是去刨根问底探他的底细,他就把趁着城里造反与盗贼合伙偷抢的事说了出来。现在的问题是,并不光彩的事情,他为什么要说?

    还有,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里,一个犯人把他15年前杀死两个人的事情告诉了另一个犯人,那个犯人又告诉了别人,这样安迪才知道让他蒙冤入狱那件事情的真相。同样的问题是,这样的重罪,杀人者为什么要说出来?

    克利弗的《小说写作教程》讨论了类似的事情,有些罪犯逍遥法外,他的秘密无人知晓,常常好像百爪挠心。作者说,我们需要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来表现我们到底是谁,知道我们为什么很了不起。假如没有了故事,我们就丧失了个人身份,我们也就不存在了。

    我们在《肖申克的救赎》里,看到了一种更为深刻的心理需要,就是安迪对自由的渴望。

    斯蒂芬·金在这方面一点也不笨拙。他不用“安迪想”“安迪又想到”来表现心理活动,而是用了你看得见、听得到的方式。

    比如,安迪知道了真凶出现的反应,用了旁观者的描述:

    那天,我后来看见他的时候,他仿佛被重重打了一耙,正中眉心一样,他两手发抖。事后他告诉我,他那晚整夜没有合眼,脑中拼命思考着整件事情。他说就好像有把钥匙,正好开启了他内心深处的牢笼。那个牢笼里关的不是人,而是一只老虎,正在咆哮。

    比如,安迪想要翻案那段时间的心理,用了外貌描写:

    安迪很有耐心地再度求见典狱长,接着再度提出要求。他变了。一九六三年,当春回大地的时候,安迪脸上出现了皱纹,头上长出灰发,嘴角惯有的微笑也不见了,目光茫然一片。当一个人开始像这样发呆时,你知道他正在数着他已经度过了多少年、多少月、多少星期,甚至多少天的牢狱之灾。

    比如,安迪对重获自由的想往,是自己说出来的:

    “等我出去后,”安迪最后说,“我一定要去一个一年到头都有阳光的地方。”他说话时那种泰然自若的神情,仿佛他还有一个月就要出去似的。“齐华坦尼荷,”他说,轻轻吐出这几个字,像是唱歌似的,“他们说太平洋是没有记忆的,所以我要到那儿去度我的余生。”

    现在进入写作练习。

    一、抄录和思索:

    对于小说写作,有很重要的两句话:一是,强烈的需要产生强烈的动机,强烈的动机才能产生行为;二是,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产生冲突,冲突产生情节。

    抄录在你能时常看见的地方。

    有时间的话,请你仔细琢磨一下。

    二、仿写:

    构思一段情节之中的人物心理,仿照斯蒂芬·金的写法加以描述。我们在前面说到了他的3个描述心理的方式,你可以选用其中的任意一种。请注意,仿写像临摹字帖一样,尽量接近原作。

    还可以仿照下面一段来写,也是《肖申克的救赎》里的文字。

    “自由的感觉仿佛一件隐形外衣披在安迪身上,他从来不曾培养起一种坐牢的心理状态,他的眼光从来不显呆滞,他也从未像其他犯人那样,在一日将尽时,垮着肩膀,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牢房去面对另一个无尽的夜。”

    特邀编辑:董学仁

我们要向《红楼梦》学什么
青年,在新时代里寻光
怎样写人物角色的心理需要
少年与海(散文)
爸爸,这是我写给您的第一封信
姜戎:天鹅是比狼更早走入我内心的图腾
装在信封里的雪(散文)
特别考验(小说)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