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骨的风刮过布满枯叶的街道,卷起“飒飒”声响。大街上行人或急匆匆地跑着,或优哉地踱着步,每个人都怀揣着不同的心事,每个人都追逐着不同的梦。但当冷风再次呼啸而过,所有人又不约而同裹紧了身子。明明昨日还有小孩穿着单衣在路上玩耍,今天的天气却如此让人难以忍耐,但不论怎么说,人们都清楚知道,寒冬确实来到了这条街道。
清晨,远处的天际泛起红霞,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土地上,这条街道就从沉睡中苏醒了。走出小区,沿着马路走向公交车站,街边排列着一个个早点小摊,炸油条的“滋滋”声不绝于耳,蒸笼里的热气一冒出蒸笼就化作一团团白雾,还有一个个小板凳立在各个摊位前,那些都是“小面”摊子,行色匆匆的人们总会被高汤的香气吸引,忍不住停下脚步端上一碗“小面”,开始“哧溜哧溜”地吃起来。湿面烫上两分钟,加上特制香料熬煮成的红汤,撒上一把绿油油的葱花,小街人们的一天便从一碗红绿相间的小面开始。
街道的尽头是一个十字路口,一位穿着志愿者红衣的老伯正站在马路上,手持一把小旗,不时地吹两声口中的哨子。
那是老汪,听周围的街坊邻居闲聊时了解到的,他也住在这条街道,自春天以后,就自愿来到这里做起了交通协管员的志愿工作。人们都很纳闷:你说他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不在家里好好待着享清福,成天到马路上风吹日晒的,真不知道他脑袋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当有人好奇这么问起他的时候,他总是笑呵呵不说话,才经历一个炽夏的脸庞显得黝黑泛光。
他每天天不亮就到这儿了,然后每天下午五点才回家,鬼知道他每天起床有多早。话虽如此,可老汪的人缘并不是很好,所以街道的大妈闲聊时才会不时地提起他,仿佛每次聊天里,不对老汪的行为批判一遍就会少了些什么。
至于原因嘛,大概跟他古板的性格有关。老汪所在的路口车流量和人流量都比较大,在老汪上岗之前,时不时会发生车辆剐蹭行人的事件。归根结底,跟这边的交通信号灯设置有关,为了防止交通堵塞现象的出现,有关部门把人行道的绿灯时间设置很短,往往错过一个15秒的绿灯,你就不得不再等待个一分半,对于赶时间的、特别是早上赶公交的上班族来说,这谁等得起啊!左看看,又盼盼,只要见没啥车了,管他是不是红灯,低头就直接闯过去。
可老汪就见不得这样的不文明行为,上岗第一天就把一个个赶去接小孙子、小孙女的大妈拦在了路边,说什么都不让她们过去,还不依不饶地拉着她们一顿批评教育:“你晓不晓得啥子叫作行人基本礼仪?你晓不晓得闯红灯有好危险?你晓不晓得这个地方以前出了好多事故?车儿开过去开过来的,你是拿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在开玩笑,你们也是这么大的人了,晓得事情的厉害。”老汪一边说着,一边指着车来车往的马路,严肃的脸上不带一丝笑意。
不仅如此,等待红灯的时候一直盯着手机也不为老汪所接受,只要让老汪看见了,那就是一顿批评教育。这下可好,几天过去,老汪就把周边的街坊得罪了个遍,自此,老汪成了周围大妈的心头之“恨”,一个个巴不得老汪早点走人。
可是第二天还是能看见老汪站在路口旁,还是对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零容忍。最开始的那个月,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老汪在路口“教育”人,看到这一幕,周围的人都在暗暗发笑,你惹谁不好,偏偏犯在老汪的手里,不知道老汪出了名的油盐不进吗?笑归笑,但自那以后,街道的人们都熟知了老汪的怪脾气,都不愿去找老汪的不快。
日子一天天过去,在这个路口低头横闯红灯的人变少了,人车事故发生的频率也降低了。街道居民的心里都对老汪报以感激之情,也少有大妈议论老汪的不好,反而夸他无私奉献的居多。
有次老汪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出现在路口,下次他值班的时候,就会有不少人专程守在路边向老汪嘘寒问暖,还有人专门给老汪送了一个小椅子,怕他站久了对脊椎不好。对此,老汪自是哭笑不得,不得已向人们一遍又一遍解释:“谢谢大家的关心。不过我真的没事儿,只是因为家里……”
进入隆冬,天气越发寒冷,白天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短,公交车发车的时间没有改变,街道的人们却都不自觉地将出行的时间延后了一些。
还是一个清晨,天还没亮,阳光不见踪影,乌云却在天空堆积,而后便飘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老汪早已经来到了平时值班的路口,滴滴哒哒的雨声在街道回荡,无人的街道显得有些寂寥。
裹着大衣的老汪在路灯的照耀下更显肥大,他戴着一顶厚厚的帽子,是那种可以盖着耳朵的,毕竟街道时不时刮过的冷风可是如刀子般锋利,把老汪的脸庞割得通红,好似一条条血迹。
可能是没来得及吃早餐吧,只见他从平时背的黑色双肩包里掏出几个热气腾腾的包子,估计是来的时候在街边的早点摊那买的。紧接着老汪又戴上了一副宽大的手套,捧着包子一口一口地吃着,不时从口中哈出的热气在空中瞬间冷凝成了白雾,快速地吃完了包子,缓缓拧开保温杯盖子,小心喝上两口热水,老汪布满皱纹的脸上顿时露出一丝惬意,沧桑的眼中再次焕发光彩。
紧接着,老汪挺了挺略带佝偻的身躯,收起保温杯,将双肩包挂在了路口的户外遮阳伞上,披上他的小红马甲,戴上一个小小的哨子,又从包里拿出一面指挥旗,便直直地伫立在了马路一侧,等待着街道的苏醒。
街道慢慢复苏;车辆渐渐变多了,碾过马路时,溅起一串水花;人们撑着各色的伞陆陆续续地到达那个由老汪把守的路口。街道的人们都已经熟知老汪的品格,都老老实实地在斑马线前等候着绿灯。随后,红灯变绿灯,只听连绵不绝的雨声中传出一声刺耳的哨响,人们便井然有序地通过了路口,住在这条街道的人都挥手向老汪打招呼,向这位无怨无悔地守护了他们一个春秋的老者致谢。老汪口含哨子,手持小旗,向跟他打招呼的人一一回以微笑,老汪一天的工作这才开始了。
日暮时分,持续半日的细雨终于停了,深橘色的余晖从天空倾泻进来,街道上密密麻麻的摊点都淹没在建筑的阴影里。马路上一片静谧,仿佛时间的流逝都变得迟缓了,雨后的街道散发着粼粼波光,所有的颜色都在天上汇成水彩的丝带,空气如薄荷般清爽,路旁榕树的新绿在微风中荡漾。
老汪站在遮阳伞下,看着街道无声无息地改变,他忽然察觉到,寒风凛冽的冬天结束了。
特邀编辑:董学仁
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