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12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阅读·经历

在阅读中求知行远(随笔)

李钊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12月22日   12 版)

    或许阅读和求知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让你立刻获得许多好处,但是真的可以改变很多,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当自己变得更好的时候,你想要的,终会得到。

--------------

    闲读《明史·陈献章传》时,读到文章开篇写道,“白沙先生”陈献章乡试落第后,师从理学家、教育家吴与弼讲学,半年后回归故里,“阅读穷日夜不辍。筑阳春台,静坐其中,数年无户外迹。”学有所成后,再度出山,他应祭酒之请,和诗杨时(理学大家,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因晚年隐居龟山,世称龟山先生)《此日不再得》诗一篇,让人惊呼:“龟山先生不如也。”不由被白沙先生阅读求真知的精神所深深吸引,回想自己阅读求知多年,远不及白沙先生著作等身、开创江门学派,但回想往事,自己在阅读求知过程中,受“白沙故里”学风的影响,在思维、精神、知识、见闻等多方面受益,感慨颇多。

    阅读是求知最主要的门径,我的求知路便是从阅读开始的。我的父亲从小就很喜欢买书和阅读,看过的书像宝贝一样珍藏起来,得空的时候,还会在报纸上发表一些豆腐块大小的文章。在我出生之后,他自然也想让我养成阅读这习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给我买一堆《小学生优秀作文集》之类的书,还让我背《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传统教育读物,在父亲的引导下,我认了不少字,看了不少书,开始有些自我膨胀。小学四年级,父亲从他的藏书中挑出全本的《西游记》让我看,我说,我看的书够多了,这书全都是文言文,太深奥,看不懂,不看也罢。父亲给我一本《古汉语词典》说:你才看了多少书,就自己自傲,这几本书你慢慢看,我有空就来检查。父亲想用他的方法让我多阅读,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我并没有对阅读产生兴趣。在这之后,父亲又为我找来《水浒全传》和《三国演义》,我内心极为抗拒,但又无法违逆父亲的意思,只能随意地翻着那些书,随意地应付着父亲的抽查,这种抗拒和应付一直持续到初中。

    父亲也渐渐感觉到我十分抗拒阅读这件事,便又换了方法,开始“诱”我阅读。当时根据金庸小说《雪山飞狐》改编的电视剧正在热播,我被《雪山飞狐》中的侠客们行侠仗义、仗剑走天涯的故事所深深吸引。父亲见此情形,便买了一套《金庸作品全集》,带着我一起看。这之后,我家的客厅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幅场景,母亲坐在长椅的中间边织毛衣边看电视,父亲和我分别坐长椅的两边看金庸的武侠小说。父亲这招是管用的,我自此迷恋上了武侠小说,父亲不买武侠小说,我就自己想办法找,陆续将金庸、古龙、梁羽生、卧龙生、李凉、黄易、柳残阳等人的武侠小说看了个遍。觉得自己阅读够多的时候,还曾得意扬扬地写了篇比较各武侠作家对比分析的文章给父亲看,父亲看完之后,先是面带微笑表扬了我一番,然后把脸拉下来对我说,你成绩下降很快,再因为看武侠而影响学习成绩的话,我就好好收拾你。

    父亲的话很有“杀伤力”,我果断放下了武侠小说,专心学习课本知识。只是父亲没有想到,我读到高中时,叛逆少年韩寒的横空出世,让有几篇作文已经受到老师表扬的我,燃起了让父亲都感到担心的“文学梦”。

    我开始就严重偏科,语文、政史地成绩很好,数理化和英语一塌糊涂,父亲为这事找我谈心,问:你省下餐费用来买书、租书,偏科还这么严重,以后读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大学,咋办?我说,我以后像韩寒一样,靠写字养活自己。父亲以自己的经历讲述生活比理想残酷,梦想不是那么好追逐的道理,我根本听不进去,父亲只好玩了把“狠”的,说:就文学上来说,你现在的写作水平,别说入门,连门在哪你都没摸到。父亲的一番话,无疑给了满怀激情的我当头一棒。从那次之后一直到我上大学,我再没做过“文学梦”。填报高考志愿时,父亲问:要不要报汉语言文学?我摇摇头,在志愿书上填报了财务管理。

    进入大学后,父亲跟我说,有时间就多阅读,没事就写点东西。我很不解,问父亲:当年是你把我往文学这条路上领,当我喜欢上他的时候,你一棍子敲碎了他,现在,我已经完全将他放弃了,你又让我去捡起他。这闹的到底是哪样?父亲沉默了,再也没提过这事。虽然我在言语上顶撞了父亲,但大学四年,我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在学校图书馆看了不少书,《李自成》《钟鼓楼》《呼兰河传》《沧浪之水》等等,都是在大学期间看完的。当然,我在学校阅读这些事,我是不会告诉父亲的。大二暑假时,母亲到书店上班,在父亲的嘱咐下,母亲每次上班时总会拉上我,我问她,我去书店干吗?母亲会连哄带骗说,我上班,你去阅读,我们休息室里有好多好吃的。于是乎,我花了两个星期时间在书店里阅读了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唐浩明的《晚清三部曲》、二月河的《帝王系列》等书籍,书中的世界深深吸引着我,也让我重燃对文学的向往。

    刚到江门参加工作时,我很少阅读,给自己找了很多理由:工作忙、要适应新环境、要学业务等等,时间久了,心里时不时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感觉:有时会感觉到空虚,有时会感觉到迷惑,有时会感觉到无所适从,甚至有时候会想“我自己是谁,我的家乡在哪里,而世界又在哪里”等等奇怪的问题。

    但当有一天,我重新静下心来,认真地看了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尤金·奥尼尔的《天边外》、帕特里克·怀特的《风暴眼》、霍达的《穆斯林葬礼》等书后,感觉自己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开始觉得自己应该站在更大的格局上去思考自己到底该追求什么。在翻开一本又一本书的时候,之前的许多挣扎和困惑,都渐渐找到了答案,拥有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前方的道路也变得更加清晰了。在别人抱怨“空虚寂寞冷,不知道该怎么打发时间”的时候,我心里很温暖,精神很充实。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开始知道敬畏,该如何坚定自己的信仰;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我要去做;知道什么是不好的,我不能逾越他。更让我惊喜的是,2013年我将在“白沙故里”行走期间的感动和追寻付梓散文诗《如果在江门遇见你》,在网上“走红”,让我看到将多年阅读和思考的收获交付笔端的希望。之后,我将阅读的所得所获写成文章向杂志和报纸投稿,从屡投不中到稿件频发,从内刊出走到全国发稿,2020年我发表文章的数量已经达到120多篇次,而在工作中,我将阅读所得也为工作带来强劲的推动力。

    当回首阅读和求知的经历时,我为年少时的轻狂和迷茫感到后悔,但也为自己一直坚持阅读而感到幸福。放下《明史》,搁下回忆,我想对自己说,如果你能够坚持阅读,坚持求知,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能慢慢找到幸福感并且找到自己的活法,那说明你已经走向成熟,一点一点在增加生命的重量。或许阅读和求知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让你立刻获得许多好处,但是真的可以改变很多,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当自己变得更好的时候,你想要的,终会得到。

    责任编辑:龚蓉梅

在阅读中求知行远(随笔)
太焦高铁之“长平之战”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