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12月2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志愿文学的选材(创作谈)

吕斌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0年12月29日   09 版)

    宋宝颖/制图

    文学创作,首先要在选择素材上下功夫,不要怕费事。假如选材不恰当,创作的文学作品就会打折扣。

----------------

    首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我的中篇小说《守卫大森林》获得一等奖;第二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我的短篇小说《精准扶贫》获得三等奖。有人问,你在写志愿文学时有什么体会?

    说起来话题很多,比如选择体裁,确定角度,语言运用,编织故事,塑造人物等等。我今天就说说志愿文学的题材选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选材,这是志愿文学创作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首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开始的时候,我想写一篇小说。我喜欢这种体裁,与报告文学、散文比较,它能发挥想象空间,为人物添枝加叶,让本来有缺欠的人物形象丰满。那么,写一篇什么样的人物参加征文活动呢?想了很多领域,很多题材,都不满意。我说的这个不满意,指的是要有新意。

    我在市级新闻单位当记者,经常到各行业采访。到一个偏远地区煤矿采访,矿长说起一个苦恼,他们煤矿多年来一直想招募优秀人才,直接招募没有人愿意来,采取两步走的方式,先招募志愿者,工作两年,如果相中这个矿山和这里的工作,可以留下来,工薪待遇高于矿山职工,解决住房,如果有额外的要求,只要矿山能做到,也会满足。可是,他们招募多年,没有一个大学毕业生愿意到他们这里工作。这个矿山周围除了矿工家属居住的村庄,都是草地和沙地,最近的村庄有几十里地,这样的地方太偏僻了。我设想过,要是有一个志愿者在这里服务,任劳任怨,不用说做出多大成绩,也能写成一篇很有新意的文学作品。

    我要写的是踏踏实实的志愿者,是勇于奉献的人。我坚信,能够找到这样的人。

    有一个地方,距离这个旗(县)所在地二百多公里,是一片原始森林,附近除了一个防火站,几十里地没有人家。生长着茂密原始森林的山上,需要防火眺望员。没有人愿意到山当防火眺望员,原因是条件太艰苦,那里是动物的天堂,不适合人生存,冬天大雪天送不上去食物,夏天要喝野外沟里的水,生病无法及时就医。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却有一个志愿者甘于寂寞,守在山上。

    我觉得这个人,就是志愿者中的佼佼者,尽管他的事迹不那么亮眼,不那么感天动地,但是,他能做到的,却是很多青年人无法、也不愿意做的;对于他来说,很普通,对于读者来说,就很奇特。我决定选定他作为我的写作对象。这就是我在首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中写作《守卫大森林》的选材过程。

    第二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开始时,正是我们国家扶贫到了关键阶段,而在扶贫工作中,有大量志愿者奋战在第一线。我们搞写作的人,有义务把他们的事迹宣传出去。我决定,在扶贫志愿者中选材。

    那么,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当作品的主人公呢?最好的办法,是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去,到基层寻找要撰写的人物,可是,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允许我这样做,那么就利用我当记者的身份,到基层采访,熟悉扶贫工作,注意扶贫工作中的先进人物。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发现扶贫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有的地方相当难。

    有一个地方适合种植地膜玉米,上级号召农民大量种植,从投入和产出的情况看,它确是一条致富门路。但不论扶贫干部是劝说还是行政命令,农民就是不种。扶贫干部找到政府为他们办理贷款、出技术,他们也不种,理由是投入大。这种思想造成有的贫困地区农民对上边扶贫项目不接受,扶贫干部说话听不进去,农民除了等靠要,什么事也不做。贫困和自然条件差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人的观念。观念的陈旧,造成一些贫困地区的人思想保守、固执的近利,成为脱贫的最大障碍。

    在许多扶贫宣传中,都是写扶贫干部给贫困户钱和物,要是写一个扶贫干部在这样的环境中心系贫困户,不断地给贫困户钱和物,或者找某个部门投资,帮扶贫困户脱贫,虽然真实,但是,从文学的角度看,难免有些落入了俗套。

    就我看来,扶贫最重要的是在知识和见识上扶贫,应该把一些钱物用于提高人的文化知识、宣传科学技术上,并且派人亲自示范一些扶贫项目,让老百姓亲眼看到,开阔他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思维,将给钱给物变为让他们自己创造财物,变短期扶贫为长期致富,这才是消除贫困的长远之计。

    出于这种考虑,我并没有急于就得到的素材进行创作,而是在海量的扶贫故事和人物中,寻找扶贫工作中的新鲜素材,寻找让我有创作冲动的角度。几经周折,我得到了一个奇特的扶贫人物素材,她的经历和扶贫过程,符合我的文化扶贫理念,更主要的是她的扶贫对象,并不是因为懒惰和残疾等外在原因造成,而是一个大学毕业生,他不甘于贫困,努力奋斗,只是不可抗拒原因才成为贫困群体中的一员,他能够被扶,也能够致富,在贫困户的群体里,是一个有希望的典型。这样的“扶”和“贫”碰撞到一起,必然迸发出美丽的火花,不但扶了贫,而且催化出一个人间美好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扶贫是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交往,拉近了干部与平民的关系。基于这样的思索,我反复酝酿,几经构思,写出了小说《精准扶贫》。

    文学创作,首先要在选择素材上下功夫,不要怕费事。假如选材不恰当,创作的文学作品就会打折扣。就像盖一座房子,要选择坚实的地面,假如选择在沙滩上,再努力也盖不好房子。

    志愿文学的选材,一是要深入生活,在众多的素材中,发现新鲜的故事和人物;二是要选择好角度,不但有新意,还要写出积极向上的主题。

    特邀编辑:董学仁

志愿文学的选材(创作谈)
匆匆之中的快意与心安(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