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1月1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冰扎扎的童年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和文中学教师 周廷国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01月19日   11 版)

    时光陪伴了我们成长,回忆见证了我们老去。回首童年的冬天简直就是一个冰雪乐园。

    记得童年的冬天都是要下雪的,是漫山遍野的那种。特别是到“三九”“四九”,每天清晨,几乎都会出现“茅檐冰柱玉鞭垂”的景象,一串串冰柱从茅草房的屋檐垂挂下来,宛如银白色的风铃,非常漂亮。等到七八点钟之后,开始融化,高低不一的水滴从屋檐落下,整个茅草房仿如拢上宫廷蚊帐,水滴落到石板铺就的地面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真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每到这时候,村里通往外界的小路,会显得悠长。我们村子离学校大约有10公里的路,家里几乎都没有闹钟,我们四五个小朋友要么会站房屋背后,要么跑到门口通过门缝进行吆喝。那时候,小路上的雪是软绵绵的,踩在上面会咯吱咯吱地响。路旁的水田,仿佛被玻璃罩子包装起来,从上面踩过,根本不用担心会掉入淤泥之中。路旁的小树也是冰雕玉妆,一串串银项链,一对对银耳坠含露欲滴,顺手摘一根当冰棒,含在嘴里,冰凉透心。山谷中,曾经倾泻而下的溪流,停止夏秋时节的躁动,一时间,仿佛从一个抢糖吃的儿童变成了一个娴静的少女,一袭长裙晶莹如玉,全身的佩饰应有尽有,抬头仰望,活脱脱就是一位从天而降的仙女。

    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现。寒冷,阻止不了我们上学的脚步,我们始终坚信翻过山前面就是学校,越过山谷,前面就是知识的海洋。冷得很时,我们会随身携带一个小火盆。小火盆用洋碗或者不用的瓷盆子做,把碗(盆)口平均分为四份,对称地钻四个小孔,用长些的铁丝做成提手,手提的地方串一个竹筒,这样就不会烫手了。天寒地冻的天气,火盆是我们抵制寒气的有力武器。有时候火盆熄灭了,只要还有几个火炭,我们就在路边顺手找点小疙瘩或者干松果,放入柴灰的火盆里,然后抡开手臂,火盆在空中划出一道圆弧,风火轮般在我们胸前旋转,要不了几下,小疙瘩柴就烧着了,冒出一缕蓝烟,发出毕毕剥剥的响声。

    教室,现在想起来,还不如牛羊圈。没有房顶,窗户也没有安装玻璃之类的东西,课桌是一张石板,搭在两个石墩上。天上飘雪时,我们就要戴着斗笠,披着胶纸上课。当然这也好,我们每个人顺理成章地把自己的火盆放到脚下,根本不担心会烧坏桌凳。即便火把里面冒出些烟,教室里面也不会乌烟瘴气,老师也不会责怪我们。

    课后我们就提到室外又放一个疙瘩和松果,所以那时候我们帆布书包中除了语文数学书和几个脏兮兮的本子,就是松果和小疙瘩。烧燃后,我们一群男生有的跑到墙边,背靠墙而立,进行“挤油渣”。一个紧紧挨着一个站立好,一声令下,左右两边使劲往中间挤,挤出来的又迅速跑到边上,又继续往中间挤。挤出,挤进,又挤出来,又挤进去,几个回合下来,身上也就暖和了。

    在推挤的过程中,经常还会发生一些令人好笑的事,有同学上衣布纽扣被挤掉的,露出圆圆的肚皮,调皮地摸着“砂锅肚”,做一个鬼脸,又继续挤;最好笑的还是裤带被挤断,手都来不及抄,裤儿就落到了膝盖处,“哈哈哈哈……”,大家禁不住。还有的,围成一圈进行 “斗鸡”,有的两人互斗,有的是混斗,所有人都是一只脚独立,另外一只脚扳成三角形,膝盖朝外,用双手抱着,用膝盖去撞击对方,在撞击过程中,谁无法单脚站立,谁就是输家。但是谁会甘愿认输呢?谁会愿意称为一个手下败将?

    在童年时代,我们根本不知道防冻霜、滋润霜是何许物。一到寒冬,我们的两个脸蛋被冻得黑红黑红的,异常明显,这似乎是我们那样的高山人特有标志,这个标志后来被人们给它起了一个优雅的名字——“高原红”。手脚被冻开裂,冒出点点的血迹,脚上手上还会生一个个红彤彤的硬包,奇痒无比。实在痛得很时,父母要求我们把手脚放在热水里面浸泡,彻底清洗干净后,涂抹上一点点猪油,不停地揉搓,直到浸入皮肤里面。脚上手上的硬包,用大蒜锤融,用一小块布包着不停地擦,直到发热为止,这样每天晚上擦拭一次,几次之后,还就彻底治愈了。

    往事如烟,回想冰扎扎的童年,并不是怀恋那贫穷和艰辛的过往,而是因为那里冷藏着我纯真的快乐。细细想来,冰扎扎的童年,也不是完全冰扎扎的,它冰冻了那个年代,也保鲜了未来。你看!“挤油渣”,挤出挤进的,不正是现代社会竞争的缩影吗?挤进者,需要持久的坚持;挤出者,莞尔一笑,继续再来。你看!“斗鸡”,难道不像人生的预演吗?只是一方是自己,另一方是困难。

    责任编辑:谢宛霏

冰扎扎的童年
走过那条杨絮飘飞的路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