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解读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汇聚同心追梦的力量,由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酷我音乐共同出品的《我和我的家乡》(第二季)音频节目,已正式上线开播。每期节目将推出一个主题城市,邀请一位青春正能量嘉宾,用笔者独有的乡愁情感,配以讲述者也为此乡人的身份,着力刻画该城市的魅力形象,展现一座城的普通百姓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本期,听贾玲讲述家乡襄阳的故事,扫码听音频。
---------------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襄阳自古就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也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的征战,没有摧毁这座城,反倒是使它愈发强大了起来。时至今日,襄阳古城成了中国最完整的古代城池防御建筑。漫步在古道上,眼前的护城河微澜泛起,河边杨柳依依,于平静中总能感受到脚下雄浑磅礴的力量。
千年的历史中,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战役难以数计,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之称,保家卫国的信念,与慷慨激昂的气概,早已融入血脉,渗到了这片土地里。其间人文荟萃、灿若繁星,又有“文化古城”的雅称。一文一武,流传着襄阳城出将入相的故事,亦文亦武,淬炼出襄阳人琴心剑胆的品格。
三国是襄阳的城市名片。
作为三国故事的源头和三国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有诸葛亮青年时的居所古隆中,有刘表领荆州牧后修建的古城墙遗迹,有刘备纵马跳跃的檀溪……跟诸葛亮毫无关系的大头菜在襄阳又被称为孔明菜,就很能代表襄阳人对三国的情感。
坊间传言,孔明菜与牛肉面同食,可以“治疗”饥饿。碱水面条下锅煮熟,捞出稍一沥水,放入加好牛肉汤的碗中,铺上几片牛腱子肉,撒一把切碎的小葱香菜,最后浇上秘制辣椒红油,源于秦陕的面食融合荆楚的鲜辣,再配上一碗味道酸甜的黄酒,直教人垂涎欲滴。最妙的是,这样的吃食竟然是早餐。吃着面,喝着酒,屋内热气腾腾,窗外车水马龙,这样的早餐,竟也吃出了几分侠气。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太平时节的古襄阳,自是另一番景象。那时,南来北往的客商在这里歇脚,江上往来的货船鳞次栉比,江边游人如织,说书声、唱戏声、叫卖声、喝彩声不绝于耳。不同字号的镖车穿街而过,车轮与石板路摩擦发出“轱辘轱辘”的声响,精壮的伙计敲响七星锣,喊一声“合吾”,像是对这座城市不平凡的过往致敬。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这是金庸老先生对“她”的动情描述。有着近三千年历史的襄阳从岁月深处走来,在南来北往的脚步声中,如今已迈入高铁时代,随着浩吉铁路、汉十高铁、郑万高铁襄阳以北段建成通车,襄阳已成为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四通八达的交通,带来了襄阳经济的稳步发展,其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已跃居湖北省第二位,开启了城市发展的崭新篇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白起、关羽、岳飞曾在这片土地上鏖战,喝着汉江水长大的襄阳人,性格也如这江水一样,豪迈里带着温存。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为了兴复汉室夙兴夜寐不敢稍有懈怠,宋玉听到楚王发出“快哉此风”的感慨,想到的却是百姓的疾苦。两人从不同的维度阐释了襄阳的侠义传承——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风雨千年,江湖已远,但为国为民的侠义早已深深烙印在襄阳人的骨子里,镌刻在城市性格中。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作为疫情“震中”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的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但襄阳人自觉组织凝聚起来,构筑起了严密防线,就像是历史上出现多次的情况那样,固若金汤的城池背后,是屹立不倒的人民。
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
“围城”防疫战,襄阳人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人们心中的家国情怀再一次被“外敌”唤醒,千百年前为国为民的豪情壮志仿佛就在眼前。就这样,病魔退散,这座城又恢复了它原本的模样,生机勃勃、步履不停。而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的人们,继续在平凡的日子里,展现着不平凡的担当。
如今,站立于长江经济带与新丝绸之路交汇之处的襄阳,栉风沐雨,焕发新生,侠气流转,千年如一,关于为国为民的坚持,在这片古老与繁华交融共生的土地上,永远鲜活可爱。
责任编辑:赵小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