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4月1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文学创作,不只属于那些成名作家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 刘铴(20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04月13日   09 版)
宋宝颖/制图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初中就开始写作,到了大二才尝试投稿,但每篇稿件都石沉大海。

    不断希望也不断失望,投稿一年多没有一篇发表,我不禁怀疑自己,也渐渐心灰意冷,觉得文学创作属于那些成名作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见《中国青年作家报》的征稿信息,结尾附了一篇例文《背馍上学的日子》,读完后内心的希望之火被再度点燃。

    抱着试试的态度,我投出了散文《大明山记》,并关注了《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作家报》的微信公众号。过了一个月,读报时看见一篇名为《大明山记》的散文,当时还好奇,谁的作品名字和我的一样,点进去一看竟然是我的那篇——至今仍清楚记得作品被刊登在2020年8月4日《中国青年作家报》第15版上!那一刻,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是我的作品首次刊发!我激动得近乎失眠。稿件的发表给了我极大的鼓励,让我重拾写作的信心,继续写作的同时,不断向他人学习。每周二《中国青年作家报》发布最新一期的电子报链接,这便成为我最期待的一天!新刊链接一发布,便迫不及待地点进去阅读,每次发表了作品,我总要收藏链接并且全文截图留作一份回忆。作品陆续刊发,让我更加坚定了对文学的追求对写作的热爱。最后我想说:创立两载,激学子写作之心;出刊百期,圆青年文学之梦。衷心祝愿《中国青年作家报》越办越好。

文学创作,不只属于那些成名作家
是你,点燃了一个青年的文学梦
写作路上的“垫脚石”
种子在冻土里梦想春天
做彼此的光亮,携手同行
从偶然邂逅,到相见恨晚的朋友
学到的,不仅是怎么写好文章
春光正好,白昼渐长,我们一起出发
它向我这样一个“新手”小白伸出了橄榄枝
未来无数个100期,我们还要在一起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