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4月1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写作路上的“垫脚石”

四川古蔺县农业农村局职工 蔡伟(20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04月13日   09 版)

    当落日的余晖隐没在城市的西边,我坐在窗边,望着车流马龙,沉思良久。今年是我接触写作、走近文学的第八年。

    八年来,关于写作,我似乎有说不尽的话。这八年,我遇到过许许多多的编辑,许许多多的报刊和编辑见证了我八年的成长。其中,不得不说的是《中国青年作家报》。

    知道《中国青年作家报》,是在2019年初。我们县作协主席是《中国青年作家报》作者,从他的朋友圈里知道了《中国青年作家报》,知道了这份为青年人办的报纸。自那以后,我开始在网上搜索有关《中国青年作家报》的词条,不久后我进入了读者群,认识了编辑老师们。

    当我的稿子没被选上灰心丧气的时候,编辑老师会不厌其烦地给我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和我一起商量修改的方向,鼓励我不要放弃。如果说,爱好是基础,那么《中国青年作家报》一定是我在写作这条路上的“垫脚石”,让我看到了更多的东西,走了更远的路。

    我依然记得我给《中国青年作家报》投的第一篇稿子没选上时的落寞,也记得发表第一篇稿子时的喜悦。如今,我早已从《中国青年作家报》的读者,成为她的作者,在那块属于青年人的“文学自留地”上,发表了十余篇作品。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在这个纸媒急剧衰退的时代,《中国青年作家报》却悄然生根发芽。作为一份文学新报,能有自己固定的读者和作者,实在是不容易。

    在《中国青年作家报》出版100期之际,作为读者和作者,我想祝愿《中国青年作家报》在时代的潮流里保持坚定的毅力,办成青年人成长的文学摇篮和文学的高地。愿历尽千帆,归来时仍能熠熠生辉。感恩和《中国青年作家报》一起走过的日子,未来依然要一起携手作伴。

文学创作,不只属于那些成名作家
是你,点燃了一个青年的文学梦
写作路上的“垫脚石”
种子在冻土里梦想春天
做彼此的光亮,携手同行
从偶然邂逅,到相见恨晚的朋友
学到的,不仅是怎么写好文章
春光正好,白昼渐长,我们一起出发
它向我这样一个“新手”小白伸出了橄榄枝
未来无数个100期,我们还要在一起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