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4月2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遥远的烟雨(随笔)

福建漳州第一中学九年级(2)班 余宇宏(15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04月20日   09 版)

    因为课业紧张,今年的清明,我并未与父亲回乡祭祖。

    烟雨蒙蒙,乍暖还寒,城市的街巷不算明朗,也谈不上阴郁,像个普通的雨天,鸟雀彼此呼唤吟唱着这人间的四月天,轻柔的风与我拥别。若不是街边紧闭的商铺门上挂着清明放假的牌子提醒,我一时半会儿,竟对这一沧桑厚重的节日,感到些许的朦胧。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润湿了行人脚边的嫩草,也润湿了行人的心。

    “清明时节雨纷纷”,似乎是种“必然”,清明总由那丝丝缕缕缠绵的雨托起,又自那无光的长夜里静默。当我背临高台,执笔作文时,我那远在故乡一隅的曾祖母,是否依旧在独自凝望着漏雨屋堂里那几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她屋中摇曳的香火,是否回应了那潮冷的雨丝掷地无声的呢喃?她那迟暮的牵挂,又是否同那渐渐飘散的烟雨,抵达那无边的彼岸……我看不到。我在那鸟雀的惊鸣下回首,我看见的,只有消失在烟雨中如层林簇拥的钢筋混凝土高楼。掩容东流的母亲河——九龙江隔着那迟迟未却的烟雨,一切又变得迷离而又沉重。

    清明,是一个契机,一个让我们的思想短暂地向逝去的时光靠近,让我们的灵魂暂时地沉淀的契机。我曾在这个唤作清明的节日里,细数过那个勤苦一生的曾祖母朽黄面庞上遍布的沟壑,也曾为那些叫不上辈分的故人们敬上三炷香,也曾在那道背影的目送下,看着那墨绿的古榕、金碧的纸元宝、澄澈的清酒,以及记忆中关于那个雨天的一切,慢慢远去……

    犹记得,去年的清明,我和父亲回老家祭祖的情形:在老家祖屋,曾祖母佝偻着蹒跚了大半天工夫准备各种祭祀用品,满满一桌子摆放着,五颜六色,像过年一样。摆好供品,曾祖母让家中的长孙——也就是我的父亲先上香,然后依次让我们上前点香祭拜。

    身旁的几座香炉,袅袅地缭绕着丝丝青烟,满屋子就被这渐渐浓郁的青烟笼罩着;而我的心,也在这烟的熏染下,慢慢沉静下来。

    而这个时候父亲会指着堂上那一组黑白照片,“左边的是你的曾祖父、右边的是你的爷爷……”而我则注视着那些“似曾相识”的容颜,心情变得庄重起来。

    一旁的亲人们,在忙着给我们的祖宗烧纸,其中曾祖母对着照片嘴里说着“思念”的话,说着,说着,她就默默地流泪;亲戚家的小孩子们在庭院里玩耍,看着纸钱燃烧出的火苗,欢呼雀跃,笑声在空中回荡;而我却无意中在院墙的石缝中瞥见了一棵小榕树,淡淡的绿色,在阳光下发着耀眼的光。

    因为清明,陌生而又熟悉的家乡,从未谋面的乡亲,曾经偶尔见过面的七大姑八大姨,叔公叔叔们,以及他们高大的子女,一切都因一个共同的祖宗而热闹起来。

    雨雾的朦胧依旧,而我,以及我心中的那个雨天,那个被世人称作“清明”的节日,却已不再模糊。

    我问自己,我是否能从那遥远的烟雨中,触及那彼岸的一丝情愁?我想,当我靠近那片朦胧时,当我身处那片缥缈时,我所看到的,也只能是我仍无法触及的远方的烟雨吧?就像曾经在香火画像前的凝望——我们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也并非是为了传达什么,我们所需要的,希望的,不可懈怠的,是“铭记”——而清明,便是祖祖辈辈代代相传至今的,“铭记”的一种形式。

    我们不必沉醉于过去,尽管过去赋予希望,但我们更需要的,是怀着那希望的花苞,跨过那唤作“清明”的烟雨,走向那雨过晴好的春天与未来。

    (指导教师:游爱君)

    责任编辑:龚蓉梅

风,不再冷(小说)
遥远的烟雨(随笔)
写给我小学的管乐团(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