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对面新开了家书店,书店老板是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看起来很和善,听口音应该是外地人。书店并不是很大,与其说是一家书店,倒不如说是一家杂货铺,因为这家店不仅卖书,也卖文具和其他学习用品。
书店虽小,货物摆放却整齐有序。店铺外面是一个小书摊,上面堆满了最新的杂志报纸。而店铺里面有一个货架把书店分成了两个区域,一边是文具杂货,另一边是各种教辅资料,各自分门别类地摆放在货架上。
每到学校放学的时候,小小的书店内外便挤满了学生,这也是书店最忙的时候。夫妇俩一人帮学生找书,另一人在门口收费并把书装好递给学生。但更多的时候,书店里空空荡荡的,鲜有人光顾。这时两人常常会靠在一张椅子上,惬意地用平板电脑看电视剧,享受二人的幸福时光。
在这家书店的不远处,有一条老街,街上有卖花的,有刻碑的,还有卖各种手工艺品的。这条老街有些年头了,过去曾是当地人交易生活用品的集市,随着人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老街繁华不再,只留下几个不愿离开的老人仍然坚守着店铺。
走到老街的尽头,一块木制的招牌映入眼帘,上面用毛笔写着四个大字“尚文书店”。书店的主人姓陈,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先生,他戴着老花镜,头发斑白,却显得特别有精神。
书店里灯光比较昏暗,一排排书分门别类地整齐摆放在书架上。与新书店不同的是,这家书店的书多为名著经典,很多书都尘封多年了,纸张已经泛黄。偶有客人来访,寻了一圈没发现自己想买的书,转身就离开了。也许是见多了这种场景,老陈全程都在静静地埋头看书,仿佛没人来过一样。
老李是隔壁店的一位老手艺人,虽然他的店里也没有什么客人,可常常热闹得很。老李有一个六岁的孙女,每到学校放假就会过来陪着他,老李会教她吹埙。祖孙俩一人吹笛,一人吹埙,悠扬的笛声与幽幽的埙声交相辉映,给这条古朴的老街增添了不少风韵。
日暮时分,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天空,显得格外醉人。老李和老陈都坐在门口乘凉,时不时闲聊几句。
“老陈啊,你家书店的这些古董书现在都没人看了,为什么不多进点畅销书来卖呢?”
“这些书可都是我的宝贝呢,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中精品,这可不是那些一时兴起的畅销书可以比的啊!”老陈笑了笑,细品了一口清茶,“我开这家书店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想让读者接触到精华作品。”老陈不紧不慢地补充道。
老李没有说话,因为他心里明白,老陈的坚守跟他其实都是一样的。
一天早上,老李听到旧书店里传来一阵阵翻箱倒柜的声音,跑过去一看,只见地上放着一个个的大纸箱子,原来老陈要把这些书搬走了。
“老陈,你这是要去哪儿呢?”老李不解地问道。
“我就要搬去北京跟我儿子一起住了,这些书我也不打算带走,已经联系好捐赠给学校了。”老陈一边说着,一边转过身去,好像在找什么东西。
“老李,我有件东西要给你。”还没等老李回过神来,老陈就已经双手捧着一个盒子向他走来。那个盒子包装精美,上面还捆着彩色的束带,一看就是精心准备的礼物。
“这是我送给你孙女的一点小小心意,里面都是我挑选的经典名著,有些书可能她现在还看不懂,等她长大了就能读懂了。”
“我要感谢你们美妙的音乐,在我孤寂无聊只有以书为伴的时候,陪我度过了一段美好而又难忘的时光。再见了,老朋友!”
老李接过礼物,愣了好半天才向老陈告别。
转眼间又到了学校放学的时候,新书店门口还是像往常那样围满了学生,而在不远处的旧书店已经大门紧闭,只听见笛声残,埙声幽。
责任编辑:龚蓉梅
西安交通大学学生 胡钰林(2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