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5月0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石炭井的“66号公路”(散文)

王永航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05月04日   13 版)

    这几年,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迭起,拍摄不一样的视频已经成为网红们的众矢之的,而66号公路,也已经成了短视频里经常被打卡的圣地。66号公路是一个舶来称呼,最早是美国的六十六号公路(Route 66),被美国人亲切地唤作“母亲之路”,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一路横穿到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圣塔莫妮卡。

    66号公路我是一次都没有去过,因为在我的心里,在贺兰山腹地,迎接着石炭井的太阳升起又落下,这条盘旋在贺兰山山腰上的陡峭马路,比66号公路都充满神秘的色彩。

    从石炭井走出来的人一想起这条属于矿山的“66号公路”,都会有一点点心有余悸,也会有一些不舍的回忆。这条公路北可过石炭井一矿二矿三矿直达乌海高速路口,把石炭井的情怀送到祖国各地。而令我们记忆尤深的,是因为石炭井的这条马路就建设在贺兰山的半山腰上,每次乘车上下山的时候,我都会在这段路程上双手紧握座椅扶手,还会把保险带卡扣好,因为这段公路着实太令人心惊胆战了。

    这是一条上下山的大巴车、拉煤车或者是私家小轿车必行的唯一马路。当汽车行驶过马莲滩时,便是石炭井“66号公路”最陡峭的一段旅程。大巴车绕着贺兰山半山腰凿出的马路飞速行驶,开车的司机心细胆大,而坐车的乘客也手里紧紧地捏着一把汗。要说不害怕那真是假的,这只有两车道的前路,一会是大上坡,一会是绕道路,一会又是一段大下坡。车体紧挨着贺兰山的悬崖峭壁,外面就是几百米深度的沟壑,遇到错车的时候更是为司机的技术暗自称呼:这技术牛!

    这是埋藏在每一个石炭井心里的“66号公路”。沿途虽然没有郁郁葱葱的树林,但是贺兰山独特的地理环境,足以吸引人们的目光。小时候每次上山下山,我都会兴奋地看着窗外沿途的风景,黄褐色的贺兰石反射着太阳光,延伸几百米的沟壑里,缓缓流淌着前几日下雨留下的雨水。

    不得不说这条公路的必要性。它对于石炭井三个矿区乃至更远的乌兰矿人的生活都有些必不可少的干系,夏天下暴雨时,这条马路会封闭,因为担心山顶上的碎石滑落造成安全事故;等到冬天下雪时依旧还会封闭,纵使中巴车司机们技术再高超,也不敢冒这个风险开车。多少次为了上下山,我们是在大磴沟乘坐火车去的大武口,然后再倒车,一路颠簸,却隐约看到了这条公路的美,奈何那时没有照相机和手机,要不然一定要好好拍摄几张理想的照片。

    后来,鉴于这条马路的危险性太大,政府又重新修了一条上山的马路,而这条深扎在每一个石炭井人心里的“66号公路”,也渐渐沉淀在了岁月深处。

    责任编辑:谢宛霏

石炭井的“66号公路”(散文)
金滩(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