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5月0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寻访党史印记

红色李巷(随笔)

唐红生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05月04日   15 版)

    四月,春光正好,人间最美。正值党史学习教育之际,我赴南京市溧水区李巷村参观。汽车穿梭在乡村田野,满目春意盎然。当我陶醉于无限春色时,不经意间见到了李巷村,掩映在茅山余脉环抱中。

    踏着青石板走进村庄,“红色李巷”朱红字样映入眼帘,这里被称为“苏南小延安”。青板砖抑或山石、鱼鳞瓦构建的房屋仍保留原样,仿佛回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默默地讲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1938年4月,新四军从皖南东进苏南,同年5月到达溧水。1941年11月塘马战斗后,新四军十六旅旅部和苏南党政领导机关转移至李巷及周边地区,溧水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南人民抗日斗争中心区,李巷也成为苏南抗战指挥中心,开启了苏南抗战新篇章。

    一条条石径在村中蜿蜒,串起一个个红色记忆。来到钟国楚旧居,老旧的八仙桌上放置一盏马灯。时任新四军十六旅旅长钟国楚,在马灯下或一个人苦思冥想,分析敌情;或开会制定作战方案,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为巩固茅山抗日根据地殚精竭虑。

    相距不远的是江渭清旧居。低矮的屋子,斑驳的墙壁上布满了爬山虎,青翠欲滴。小院的西面为一组群雕,江渭清等人正围坐在一起开会,旁边有一个小男孩和一只小狗,生动活泼,极富生活趣味。青石条门槛已被踏得溜光发亮,曾任新四军十六旅政委、中共苏皖区委书记、苏南区行政公署主任的江渭清,不知迈过多少次。旧居内,我凝视他的塑像,仿佛见到当年组织指挥溧高战役、长兴战役、反顽战役时矫健身影。

    村中还有陈毅的旧居,时任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曾三次来到李巷,均住在一位村民家。在陈设简陋、条件艰苦的环境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新四军爱村民,村民更爱新四军,新四军与村民结下了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深厚情谊。这里诞生了溧水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村民李孝廉任党支部副书记,不久即任书记。新四军地下交通总站就设在该村,由李孝廉担任总站长。他们秘密传递情报,并开展支前工作,有的村民甚至献出了生命。

    李氏宗祠已有100多年历史。祠内设有溧水人民抗日斗争纪念馆,陈列了溧水军民浴血奋战、前赴后继,进行艰苦卓绝抗战的事迹。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块块展板、一句句解说词,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革命先辈为了解放事业,为了人民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杀敌。而老百姓纳军鞋、纺纱、送军粮,军民同仇敌忾、鱼水情深,取得抗战的胜利。

    池塘岸边,黄鹂在轻柔的柳条间啼鸣,声音婉转清脆。盈盈春水清澈明净,映着江南民居。桃花红梨花白菜花黄,院子打理得像花园。有的民居改建成茶吧、红色书店、时光杂货铺。喝上一杯村民自产自制的新茶,唇齿留香,山野气息扑鼻而来;翻一翻红色经典读物,重温硝烟四起的岁月;走进杂货铺,在老物件中追寻光阴流逝的痕迹。

    农家乐生意红火,空气中弥漫阵阵香气。路边,满面笑容的村民摆地摊,一抹抹翠色、一筐筐新绿,无不漾起泥土芬芳。与一位菜农闲聊后得知,村民早已过上美好生活,特别是红色遗迹开放后,参观者络绎不绝,带动了收入大幅提高。

    站在高高的观景台上,春风浩荡,春光明媚。环顾四周,群山逶迤浅黛,农家错落有致,一派祥和气氛。眺望回峰山方向,依稀见到“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革命烈士长眠于此,英雄浩气长存于世。如今,百姓已实现小康,这是对先烈们最好告慰。

    红色李巷从历史深巷中走出,每一座山、每一条河,甚至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记载着军民抗战的光辉足迹。红色李巷是波澜壮阔抗战史中一朵浪花,折射出太阳万丈光芒。红色李巷带来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激发我们奋进的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龚蓉梅

红色李巷(随笔)
露天电影院(随笔)
一碗面,一座城(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