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出生在苏北的一个偏僻乡村。在我的记忆里,就记得村庄上家家户户厨房里墙壁上都会挂着一个黑不溜秋的圆锥体,外形像一个莲蓬,上面有一个细绳子系着,底座乌黑发亮,它就是——油絮子。它有多种叫法,有的地方叫油褡子;有的叫油绕子;有的叫油闹子,还有称作油旋子等。油絮子是一种厨房用品,功用是在铁锅炒菜,贴饼或在鏊子上摊饼时先沾油擦一遍,这样菜或饼才不粘锅,可以反复使用。
在那个年代,村里人家都是住着土墙茅草房,灶台也都是用土或土砖头垒砌而成。那时的农家土灶锅台上必备两样东西:一个是盐坛子,再一个就是放着油絮子的碗。大多人家的油絮子,都是由秋天熟透的玉米棒子外面的包衣编织而成,有的是用稻草秸秆编织而成,也有的是用丝瓜瓤做成。
大人们在炒菜时,都会把油絮子底部放到盛有素油的小碗里轻轻沾一点点油,然后在铁锅内壁擦拭一遍,既是防止菜粘锅又算给油了。这样炒出来的菜不粘锅,在菜汤里也有那么一点点油花儿,但吃起来口感很差。
20世纪80年代以前,乡村农民的生活比较贫困,一般人家里一年吃不上几斤油,炒菜或做饼子之前,先在锅里滴一滴油,再用油絮子蘸油把锅擦一擦,这样炒菜就不会煳锅了。若是再节省点,直接用油絮子擦,时间久了,雪白的油絮子变得黑乎乎的,但主妇们一定不舍得扔,一个油絮子可以用上几十年甚至几代人。
油絮子用的时间久了,都是黑乎乎、油腻腻的,还有一股糊油的怪味。在农村,人们常常拿它打比方。谁穿的衣服脏兮兮的,一朵一朵的油腻,大家就说:“看你那衣裳,油絮子一样。”被取笑的人也会再毫不客气地挖苦回来。毕竟那年月人们少食缺衣,一件衣服穿几年,补丁套补丁,又有几人的衣服不都是油絮子呢?
那时候的食用油是很缺乏的,谁家来亲友时,做饭炒菜时,邻居家之间互相借油是常事。那个时候,大多是豆油和菜籽油。在我的记忆里,家里没有油时,母亲还会自己发明创造。秋天时,在做饭时,母亲常常会到门口菜地里摘几个蓖麻,剥了蓖麻子的壳,就露出亮晶晶的蓖麻仁来,母亲把几个蓖麻仁放到油絮子上,用手按住,去擦锅。蓖麻子油没有豆油香,但毕竟救了急。现在家庭每天吃的油量,相当于40多年前家庭一个月吃的油。想想当年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那时候正常都是吃两顿饭,早饭十点多钟,中饭要到下午四五点钟,就是要节省一顿晚饭。
自从改革开放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国家从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使人民所需物品从原来的供不应求,发展到今天的供大于求。如今,水泥路、柏油路通到家门口。一辆辆公交客车来往于村巷、街头,客车满载着老百姓的欢声笑语,走进乡镇、走向城市,给每一位出行的老百姓带来了便利。农村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村里的农产品运出去了,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一位老百姓的脸上。
农民也早已从昏暗、低矮、潮湿的泥草屋,搬进宽敞明亮的瓦屋、楼房,人们再也不会因为食用油而犯愁,厨房里也再找不到那乌黑发亮的油絮子的踪迹了。
责任编辑:谢宛霏
乔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