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5月1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母亲的天涯照相馆(随笔)

陈仁红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05月18日   13 版)

    我家里有许多老照片,是黑白胶底的那种,每次翻开,那泛黄的厚重感,总会让我想起母亲的“天涯照相馆”。

    光阴荏苒,记忆已经有些模糊。听父亲说,母亲曾当过会计员、售货员、代课老师。后来,父亲利用业余时间教母亲摄影,从构图取景,角度用光,到照片显影、放大及上光技巧等一系列技术。母亲聪慧,很快就出师了。再到后来,母亲决定“自主经营,自力更生”,于是,择一个春日,母亲的照相馆挂牌了,名为“天涯照相馆”。

    父亲工作较忙,除了周末,平日里没能给照相馆太多的帮忙。母亲十分能干,从拍摄、暗室曝光冲卷,到定影洗相,都是她自己独立完成的。

    自小,我就能喊出家里那一大堆器材名称,什么暗袋、冲片器、上光板、量杯量筒、架子天平,还有花边裁刀等等。

    那个时候,我和弟弟都还没有上学。白天,我俩跟着母亲到照相馆里,母亲边工作边照顾我们。到了晚上,母亲要把白天拍的照片冲洗完成,她又带着我们进了工作间。在昏暗的灯光下,在定影箱旁边,母亲哼着歌儿,娴熟地把相纸置于定影器上,迅速地按下定影灯的开关。在时光长河里,在零落的记忆中,母亲工作的这个美丽的画面就一直安放在我的心底。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于三亚地区的人们来说,照相仍然是件奢侈的事。那个年代,还没有彩色相机,天涯照相馆所谓的“彩照”,都是由手工上色而成的。当然,在父亲的指导下,母亲又学会了水彩颜料的调配,学会了给照片着色。儿时的每个周末,我总喜欢待在母亲身旁“察颜观色”,看母亲把单调的黑白照片精雕细琢成彩照。

    隐隐约约地记得,在那照相机并不广泛使用的年代,母亲的照相馆,时常有军人来拍照,他们都想让远方的亲人看到自己威武雄壮的风采。于是,父亲给母亲的照相馆画了许多相关的背景画,还制作了许多木质道具枪。于是,我时常能看到一帧帧雄赳赳气昂昂的飒爽军姿。

    父母亲对军人都怀有深深的敬意,照相馆常常为那些家庭困难的士兵给予免费拍照,还垫资帮他们把照片邮寄回家乡。父亲谆谆教诲我们:有国才有家,我们安定的生活,得益于每一位军人的奉献。

    我的父母,以精湛的技艺和德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也许,一些曾经服役于三亚地区的老兵,说不定到今天还珍藏着当年在 “天涯照相馆”里拍摄的照片呢。

    岁月如梭,人们从黑白相机走入了高像素的“数码”时代,“天涯照相馆”早已掩于岁月的烟尘。然而,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忘不了那段特殊的温暖时光,不管走过了多么久的岁月,在记忆的碎片中,我的“黑白情怀”永远安放于心底。那一张张老照片,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见证了三亚的生活变迁,承载着母亲曾经辉煌的梦想,更承载着我家的美好愿景。

    责任编辑:谢宛霏

千层底布鞋里,包藏着万重的母爱(散文)
母亲的油絮子(散文)
母亲的天涯照相馆(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