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走15分钟去地铁站。
挤1个小时地铁。
站20分钟公交。
再沿着西湖步行10分钟。
这是每次去博物馆讲解的路。
在最后的一段步行里,沿北山街赏一片荷,至秋水山庄附近左转,便会遇见孤山。临近清晨的西湖边,带笑与湖面的鸳鸯打个招呼,不知不觉地成了一个习惯。
五年级时,第一次以讲解志愿者的身份出现在博物馆。
六个展厅,一百件器物,讲述浙江故事。
我从未如此细致地观察这些文物——可是当我站在讲解者的位置,一切都显得不同。博物馆这样如深邃海洋般我从未想过去细研的地方,如今渐渐清晰。每当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展厅,尽情感受历史扑面而来的魅力,我也倾自己的力量,化作一股清风,小心地于文化间穿梭,掀起尘封的故事。
二
现在的我,与以往确实不同了。我会回想起,初来乍到,看着炉火纯青的成人讲解员缓缓道来时心中的紧张与恐慌。
站在展厅中央,我仿佛看到一个身影,在馆中徘徊。她很认真地来回走动,口中念念有词的是没有人能听见的铭记。
我看到一个身影,在馆中犹犹豫豫。她站在一个仿佛需要讲解的家庭后面,欲言又止。为难的神色中,是不安。她终于走上前,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讲解。她很喜悦,可更多为自己的点点遗忘缺憾。她在一遍遍对自己说,再努力一点。
我看到一个身影,带领着20人的游客团,在馆场入口台阶下的路上就开始娓娓道来。一件一件的文物,在眸中闪烁,漾开。
是的,这是在博物馆历时数月一路走来,昔日的我的身影。
她——曾经的她无法想象,今天这个自信微笑的自己。一股感受不到的风拂过志愿者的面庞,直至内心。风徘徊而过,穿过每个人的心,留下一个烙印。而属于她的烙印,极其深刻。
三
志愿期间曾采访过一位讲解非常出色的志愿者。
她露出洁白的牙齿,轻轻笑了一下。
“微笑就好。”
那是志愿者独有的笑容,那是一种世上最耀眼的微笑。
我不知自己的微笑如何,而我看到志愿者们,他们的笑始终如此。
“越地宝藏”之后,又经过“法老的国度”“越王时代”,展品也由100件逐渐增至180件、320件,涉及的内容愈发广泛。如今读初一的我,已经参与了三次大型特展的志愿讲解,我不再那样怯场。
浙博志愿者的队伍不断扩大,有源源不断的热血流淌进这份事业。我们由爱心聚集在一起,组建成了一个志愿者的大家庭。
这个家庭里有75岁的李爷爷,他的志愿汇里累积的服务时间高达6000多个小时,是名副其实的功勋志愿者。他能背下许许多多和西湖有关的诗,春天能讲桃,夏天能述荷,秋天能颂桂,冬天能咏梅。两位游客听说他会背诵明末张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半信半疑地对着手机较真,近两百字的文章一气呵成,一字不差。
还有65岁的於奶奶,虽然腿脚不好,仍然每周扛着相机来到志愿者摄影组。在三层楼的展厅里,她每次上下楼都略有些吃力,需要侧过身子,扶着栏杆,先迈一只脚,再跟上一步,小心翼翼地抱着相机下台阶,一拍就是一整天,只为记录志愿者们讲解的身影。
台风天里,我们相互提醒,路上注意安全。一位在群里昵称为“老老兵”的奶奶,我甚至不知道她姓什么,在一次风雨天来博物馆服务的路上,摔伤了胳膊,大家都很担心。她在群里请假留言说:没事的,左手桡骨头骨折,打上石膏夹板固定,下周即可再来服务。
亦有一群和我一般大的孩子,也身着大大的红背心,为游客们神采奕奕地讲解。其中有个小朋友,是博物馆里保安阿姨的儿子,每逢寒暑假,几乎天天泡在博物馆里,跟着成人志愿者学习讲解,一有空就自己抱着厚厚的文物图录仔细研读。
四
我们有一间小小的休息室,被称为“志愿者之家”。
天气炎热的时候,一场两个多小时的讲解,讲完一场下来嗓子都是哑哑的,可一坐进志愿者休息室里,大家还是会交流讨论与讲解相关的点点滴滴。这是个有爱、有心、有趣的大家庭。
这间小小的“志愿者之家”分享了很多人的喜讯。获得“雏鹰争章好少年”称号的陈同学,中考保送至杭二中的学霸叶同学,还有考上浙大考古系的陆同学,考上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的张同学,赴海外读博士的钟同学等等,博物馆志愿者的经历让他们受益良多。
“志愿者之家”也见证了我的成长。我结合自己的讲解体验写下的多篇随笔刊载于浙博官网、官博、官微;我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人民网、中国网、中华慈善总会《慈善公益报》《都市快报》等媒体的报道……
我实在感谢,自己有了这样的一次机会,来到了越地宝藏的海洋,融化在那浅笑里。
我会努力带着这样耀眼的微笑,在更多志愿者的活动里,不断前行。
我在孤山岛上的浙博等你。
特邀编辑:董学仁
杭州文海实验学校学生 张梓蘅(1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