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物表达的夸张,追求秉性各异的个性美
小说人物的夸张,主要通过夸张人物行为、语言、习性,深刻地表现人性和社会的真实本质,突出和展示小说人物的多样性,追求秉性各异的个性之美,从而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1. 人物动作的夸张
人物动作的夸张,服务于人物形象塑造,以强化人物个性,提升人物看点。
第八回中,宝玉忽然想到要去看宝钗,害怕遇见父亲,宁可绕远路。“偏顶头遇见了门下清客相公詹光、单聘仁二人走来,一见了宝玉,便都笑着赶上来,一个抱住腰,一个携着手,都道:‘我的菩萨哥儿,我说作了好梦呢,好容易得遇见了你。’”一个抱着腰,一个携着手,两清客的夸张动作,俗不可耐。但真实地反映了清客们寄人篱下的现状,为了生活不惜低三下四,讨好贾府,讨好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叫“菩萨哥儿”,令人十分心酸。
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用“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形容从来没相见的外孙女与外祖母,看似夸张,但很真实。嫁到异乡的女儿早早因病去世了,贾母夸张的动作表达,既是对失去女儿的悲痛,又是对这个清灵脱俗小女孩的怜惜和疼爱。
第七十五回,探春冷笑道:“正是呢,有叫人撵的,不如我先撵。亲戚们好,也不必要死住着才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这是一个比喻兼回环式的夸张,用乌眼鸡争斗,你死我活,形象地展现贾府内部的家族矛盾。探春聪明能干,又争强好胜,她试图以自己的努力改变家族的现状,但残酷的现实却让她失望。
2. 人物语言的夸张
人物语言彰显个性。人物语言的夸张表达,可以丰满人物形象,活跃气氛,深化主题。
第三十四回,宝钗受了薛蟠的气,满心委屈气愤,到房里整哭了一夜。次日早晨起来,也无心梳洗,出来瞧母亲,巧遇林黛玉。黛玉便在后面笑道:“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两缸眼泪来”是很夸张的比喻,显示了黛玉机智的个性语言。
第五十七回,丫头紫鹃对黛玉说,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意思是,黄金虽贵,万两也容易得到。而人世间的友谊比黄金更可贵,真正的知心好友一个也难以寻求。这里以夸张手法,用黄金作比喻,说明了知音的难得和真挚友谊的珍贵。
第十六回,赵嬷嬷与凤姐回忆王家当年辉煌。“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花银子似海水流淌,那该是何等的场面啊?
3.人物习性的夸张
习性是人们在某种自然条件或者社会环境下长期养成的特性,能反映人物特点,立体化人物形象。贾宝玉爱吃姑娘们的胭脂,甚至爱吃“人嘴上擦的胭脂”。这是一种很夸张的怪异习性。
第十九回,元春省亲后的第二天中午,宝玉跑到黛玉房里。“黛玉因看到宝玉左边腮上有钮扣大小的一块血渍,便欠身凑近前来,以手抚之细看,又道:‘这又是谁的指甲划破了?’ 宝玉侧身,一面躲,一面笑道:‘不是刮的,只怕是才刚替他们淘瀌胭脂膏子,蹭上了一点儿。’”
同样在第十九回,袭人与宝玉约法三章。袭人道:“再不可毁僧谤道,调脂弄粉。还有更要紧的一件,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儿。”宝玉道:“都改,都改。再有什么,快说。”
第二十三回,金钏一把拉住宝玉,悄悄地笑道:‘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浸胭脂,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
贾宝玉这个夸张的习性,凸显了他与大观园姑娘们不弃不离的缠绵形象,十分鲜活生动。
特邀编辑:董学仁
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