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的新作《一把刀,千个字》近来成为同学之间讨论较多的读物。提及王安忆,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把她的小说与上海、怀旧、知青文学等等联系在一起。但新作品总是凝聚着作家的匠心,读了王安忆的新作后,我发现,在这部小说书写的故事背后,既有作家的突破,更不乏对以往创作内涵的坚持。
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总是生动鲜活的,至少就我而言,对上海城市的最初印象和脑海中上海历史的整体轮廓大部分都是由王安忆的小说而来。无论是平凡烟火中的细枝末节,还是遥不可及的历史真相,都能够在她炮制的人间故事中隐隐浮现。但王安忆也总能看到上海浮华之外的草率与莽撞,因此在书写上海之余又在空间上有所拓展,悠然的江南小镇、朴素真诚的乡村,往往是小说主人公 “修行”的圣地。
在新作《一把刀,千个字》中,作家调动了个人经验和想象力,勾勒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使人物形象出入于广阔的天地之中,从而获得生命的厚重感。作者似乎一改以往的上海书写,从故事开始,扬州的名厨便出现在了法拉盛的餐厅,初读至此我不禁产生困惑:这个餐厅的扬州名厨是谁,从何而来,又要到何处去,这场饭桌上关于“革命”的争论为何会引起这个扬州名厨的关注?
随着小说的叙述,这些谜团被层层剥开,为历史与现实的断裂架起了一座桥梁:陈诚自小因为母亲参加革命牺牲的缘故便颠沛流离,在不记事时被送到上海嬢嬢家,之后又辗转扬州、高邮、哈市、东北农场、旧金山,最后来到法拉盛。他以东北为家,周围人却把他当作上海人,他离开上海多年,回到上海发现“这里的人对他并不陌生”,但终究发现熟悉的东西不在上海,却在大西洋城。在文中,母亲的牺牲并不能给尚未记事的陈诚任何人生的体验,辗转多地的经历则形成了陈诚独特的生命体验。所以对于陈诚而言,不断出入于陌生的环境是容易令人心生倦怠的。他需要踏实地回到市民社会,而这个市民社会在何处,对他而言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他熟悉的东西,方能称之为家。父亲初到美国时,陈诚和父亲、姐姐三口人热闹的日子,和师师踏实朴素的生活,这些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市民生活,是陈诚的心之所向,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成为一代又一代人追求的平凡理想,也是作者在拓展了叙事空间的同时坚持传达的温情所在。
此外,在小说的前半部分,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故事没有提及但又不能忽视的人物,即陈诚的母亲。不知是否是作者有意为之,相比于活跃在故事中的人物, “母亲”这一形象的缺位则显得格外突兀,并且更能引起我们的关注。她与我们在故事的开头对陈诚所产生的困惑息息相关,却似乎没有真正地用母亲的爱对陈诚产生影响。因此,在故事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个值得我们挖掘的问题,小说中“母亲”的形象似乎始终都是缺位的,那么爱会随着母亲的缺席而消失吗?
事实上,作者似乎在文中给出了较为残酷的回答,即在历史的冲击下,爱是会消失的。丈夫在事发之后选择离婚,女儿与母亲划分界限,甚至连往常黏着母亲的儿子在母亲壮烈牺牲之后也绝口不再提母亲。陈诚从未从亲人的口中听说过母亲的故事,家里再无关于母亲的任何物件,连照片里的“母亲”都变成了透明贴角和空洞。
“母亲”的形象突然从家庭中抽离,随之消失的是由母亲在家庭中的一切蛛丝马迹,包括母亲带给家庭的爱,并且对于事发时还未记事的陈诚而言,母爱的消失更是彻底的,这段历史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重创是难以磨灭的,并且在突如其来的历史重压下,人们的反应也是冷漠的。但在残酷的历史叙事背后也蕴含着作家不变的温情叙事,这种温情在于,爱会以多种方式而存在,这些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抚平历史给人带来的创伤。由女性形象而带来的爱温柔细腻,为小说增加了温度。嬢嬢对陈诚深沉的爱,师师对陈诚类似于“母亲”的爱,姐姐代替母亲成了家庭另一个女主人,同时也代替了母亲给陈诚关爱。所以爱会在历史的重压下消失,也会在人性的温情中生长。
然而,历史的重压究竟是什么?这对于当下的人们,特别是当下青年人而言似乎是遥远而宏大的。但在王安忆的小说中,革命和历史并非宏大叙事,而是平凡烟火中的动荡与波澜,这让王安忆的作品有了历史的使命感,也是一名50后作家仍然被青年人关注的原因。作者为我们诉说了过去的历史以及当下的故事,又将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拉近,在诉说着陈诚对于英雄母亲形象感到陌生的同时,也为我们当下的青年人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我们的时代,英雄的精神该如何续存。
小说中,陈诚的母亲以女英雄的形象出现在画册中,变成了一种时代精神的隐喻。而这种时代精神被大而化之,成了后人遥不可及的远大理想。英雄形象的伟大足以让后代敬仰,但与此同时也正因为伟大而虚无,甚至让后辈们似乎也失去了走近英雄的决心。对于陈诚而言,画册中的“母亲”并非属于家庭,也不属于个人,而是从历史的年轮中缓缓走来的时代印记。“英雄母亲”的形象越是为人所熟知,就越是失去了其作为母亲个体的意义,进而抽象为一种精神符号。因此,与其说陈诚自觉“做不了母亲的孩子”,不如说是平凡的一代人难以继承令人遥不可及的英雄精神。英雄的牺牲是主动的,但英雄精神被大而化之,让人望而却步的现象却是无可奈何的。在这种隐喻下,“妈妈的孩子”是陈诚,是陈诚的姐姐,似乎也是我们当下时代的青年人,而作者以真实的笔触揭开了历史真相的同时,也与读者形成了遥远的对话:关于英雄的历史宣传难辨真伪,关于英雄的传说也是遥不可及的,但我们不能否认,英雄精神曾是真实存在的。这种英雄精神并非虚无缥缈,它是我们回望黯淡年代时的一道光芒,也是时代当下平凡人生中的伟大理想。王安忆在小说中通过书写平凡人生的故事将英雄主义现实化,这似乎给了我们走近英雄的勇气,也让我们看到了英雄的精神能够得以续存的希望。在当下的时代,英雄主义不应该成为徒增负担的空壳,英雄精神的续存是可以通过人们的努力实现的。
在王安忆的《一把刀,千个字》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创作上的创新与突破,既有在叙述空间上的收放自如,也能感受到王安忆在她的作品中坚持着一贯的真实与温度,作家通过展现平凡的人生故事对历史进行书写,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更能引发当下时代读者的切身思考。
责任编辑:只恒文
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