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6月0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一半《国碑》:寻访每一个人独特的映像与真实

唐岱霞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06月08日   04 版)

    读《国碑》之前,乍一听到这个书名,眼前便自然浮现出那高耸入云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那是自小到大植入心中、敬仰万分的地方,见到它,就是到了天安门广场,就是到了祖国的心脏最深处。

    我是带着犹疑和期待来读一半的《国碑》的,甚至还有一丝忐忑。那种忐忑是因为对于万众瞩目、耳熟能详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半如何在毫发毕现的注视下用她的文字一一刻画;那种忐忑还有面对这样宏大的历史题材,几十年来名家、学者关于纪念碑的著述、画作屡屡面世,一半如何穿越名家名作的“藩篱”,为《国碑》赢取一片立足之处。

    掩卷时,我所有的担忧与忐忑早已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渐渐升腾的感动和激动,为作者语言气韵流畅、人物真实鲜活、章节叙述巧妙的书写而深深折服,这是一本“好看”“值得看”的书。

    书中有“网”

    《国碑》的谋篇布局看似平常,却蕴含巧思。整本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大须弥座,全景铺陈八块浮雕,以“烟销云未散”“向天国要太平”“首义之区,民国之门”“新青年、新旗手”“中国大革命高潮的序幕”“军旗升起的地方”“一场持续十四年的‘抗日’”“钟山风雨起苍黄”为题,将一百多年来影响中国的八项历史大事件和盘托出,构成了《国碑》的坚实底座。中卷为小须弥座,将主导设计小须弥座花环的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人生精雕细琢地呈现。下卷碑身巍峨,以国家的记忆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石开始,到梁思成方案,再到国碑的青岛“心”,直至唏嘘感叹曲阳石匠今安在。

    整本书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空间焦点,以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由下及上,以物达人,每一块雕塑、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次所见所想,一半以她缜密、清晰的文笔将之织成一张经纬纵横、张弛有度的大网。而那网上的一处处联结,便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人。

    书中有“人”

    《国碑》的时间跨度很大,自1840年虎门销烟开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百余年的历史时空里,一半在书中一路寻找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真相,以她敏锐的思考和细腻的笔触,来解读“微观”之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虎门,55岁的军嫂朱国敏是玉墟古庙的看庙人。五年来,朱国敏每天为长明的七星灯添加灯油,把34枝鲜花准确无误地敬献给每一尊塑像,这塑像中,便有虎门销烟的钦帅林则徐、总督邓廷桢、提督关天培和副将陈莲升。虎门烟“未散”,那日夜不熄的灯火,提醒我们外强掳掠的记忆并未走远。

    唐良生是上海一家外商电话交换所的接线生,受过良好的教育,不仅中文好,外语也好。如果没有意外,他会在平淡、规律的生命轨迹上行走到老。但1925年5月30日,走在上班路上的唐良生,被抵制日本资本家残酷剥削的一场示威演讲所吸引,转而跟上迎面走来的上海大学学生、共产党员何秉彝和南洋大学学生陈虞钦的脚步,加入反抗压迫的游行队伍中。那天下午,唐良生成为“五卅惨案”中第一位倒下的人,与何秉彝、陈虞钦以及成千上万名学生、爱国青年一起被记入史册,五卅运动从此拉开了中国大革命高潮的序幕。那一年,他22岁。

    林遵是林则徐的侄孙。1924年,19岁的林遵怀抱洗雪甲午之耻的雄心壮志,只身离家开始了他的海军生涯。他先是报考了烟台海军学校,在校期间,结识了中共党员郭寿生,并成为郭寿生创办的进步组织“新海军社”和进步杂志《新海军》的成员与热心读者。海校毕业后,林遵先远涉重洋去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后又赴德国学习潜艇技术。他像大多数热血青年一样,试图用知识报国,拯救落后的中国海军。他从舰船的枪炮员起步,乘天风,沐海雨,成长为一名海军高级指挥官。他率领舰队由虎门驶进海南岛榆林港,然后分两路前进,一路进驻南沙群岛;另一路进驻西沙群岛。正是因为有了林遵部队的接收仪式,才使得多年之后周遭国家质疑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主权时,因为程序正义在先,中国可以毫无争议地向全世界宣告对南沙、西沙诸岛的主权所有。

    滇西女子杨菊兰,与中国远征军的一名连长杨建勤相恋,杨连长在战前离别时,要小五(杨菊兰的小名)一定等他胜利归来娶她。可青山依旧在,故人无处寻。杨建勤连长在龙陵战役中壮烈牺牲,小五却苦等数年毫无消息。杨菊兰十年后才嫁与他人,这个始终没有走出大山的女人的命运,就这样与国家与时势链接在了一起。历史百年的明证,没有人能够逃离时代的洪流,国难当头,谁也不能置身事外。

    还有浓墨重彩书写的大雕塑家王临乙先生,他与法国巴黎贵族世家美女王合内的爱情故事,使人唏嘘的同时,也像碑碣上的浮雕一样镶进了百年中国的历史星空。书中的人物不乏其大,上至洪秀全、黎元洪、林则徐等重大历史事件的主角,中至浮雕背后的故事,如史册有名、民间有闻的雕塑家、画家、纪念碑设计参与者等等,我更欣然看到的是书中那些来自底层、籍籍无名的普通人,他们如一株株野草,一半用她轻柔的手指抚触那细密的好似没有辨识度的纹路,寻访出属于每一个人独特的映像与真实。以小人物来展现大历史,每一个人都在历史中曾经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作家一半用客观、细致、温情的书写,刻画了一座由数万万中华儿女用片砖只瓦、血肉之躯浇筑而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书中有“情”

    《国碑》中人物的感情有多种,爱国志士毅然出国留学,深藏心中的是对父母亲人的离别愧疚之情;北大红楼点燃五月的风,青年表达的是爱国爱家的万丈激情;文学与建筑学双璧的民国才女林徽因在营造学社与梁思成一起修复文渊阁,涌入眼帘的是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爱惜之情;“石神”李开山在浮山开采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时,仔细衡量300吨的碑心石的标尺,满脸都是敬畏与庄重之情……文字,是带有感情的,每一个词组,每一句话,每一个人物,一半在力求真实的书写中,克制地表达着他们的情感,那些细微的动作、眼中的风景,都无一不传递出他们对祖国大河大山、兄弟手足的有爱之情。

    抗战老兵张玉远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还曾经上过抗美援朝的战场,其间参加了五次大规模的战役,他把一枚枚军功章里三层外三层、大盒套小盒地珍藏着,面对一半追问渡江战役往事,说不记得了。可不记得战争往事的他,仍然记得擦拭那些军功章和那些不同年代行着标准军礼的照片,仍然记得不允许家人使用自己全额报销的医保卡去买半片药。这是一名军人对国家的爱,也是军人一生坚守的纪律和操守。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运输值得一提,从采石场到孟庄路的货运铁路线站点约30公里,途中要经过4个村庄、一个山岭、10处桥梁,还有交通最繁华的市内街道……如果从采石场临时修一条铁路直达专用铁路线,不仅造价不菲,而且时间也来不及。情急之下,由12名起重运输队工人组成的核心团队,凭借多年经验采用无缝钢管初坯及拖拉机牵引滚移的古老办法,解决了这个搬运难题。工人们利用原始作业工具,通过绞、磨、推、拖、吊、拉等方式进行作业循环往复。  

    300多人的运石突击队护送着碑心石石料,30公里的路程走了整整34天,才到达专用铁路。青岛市民自发组成欢送队伍,一路夹道相送。这是人民对英雄的爱戴与敬仰,是民族精神的最好体现。

    书中有大爱,当然也有“小情”。我们都是凡人,都有无法掩饰的真感情。写李风歧在青纱帐中支前抗战时,一半的写作情感是丰富而又克制,甚至是带有一点矛盾的。她五岁之前拥有爷爷李风歧的生活与五岁之后失去爷爷的生活,像是晴雨两重天,但也第一次教会了她如何快速成长。《金田起义》浮雕作者王丙召在历经丧子,离婚,下放,批斗等一系列无情的打击之后,山穷水尽的王丙召拖着病体踏上了回家的路,推开熟悉的院门,离婚不离家的老妻张汝英抬头看见王丙召,只淡淡说了一句:“回来了!”那一幕将这位大字不识一筐的农村妇女朴实善良的感情描述得淋漓尽致。

    书中有“思”

    报告文学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文体,它最大的难处在于其内容来源于真实,不可随意编造,不能无端煽情,囿于人物真实的生活,很难写出结构精巧、引人入胜的好作品。

    《国碑》是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作品,一半以娴熟的写作技巧,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融入人物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中,传递百余年来他们的困窘与伤痛,不屈与挣扎,理想与拼搏,欣喜与曙光,也很好地践行了她的老师徐剑先生在报告文学创作中授予她的“三不原则”:走不到的地方不写,不是亲眼看到的不写,不是亲耳听到的不写。

    除了记录真实,一半的思索是显而易见的,在“烟销云未散”一章中,她写如今坐稳南派女装头把交椅的虎门,将20世纪30年代初的虎门闭关与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做对比,发问:未来这片土地上将会孕育出什么样的传奇呢?

    巍然耸立于京畿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苦难、屈辱、牺牲、荣誉、尊严皆刻于石上,时刻警醒世人:国强才能民安,民富才能国强。

    人民就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就是江山——一半的《国碑》,清晰地勾勒出了这种思想,以国家的名义,以人民的记忆,用十六万字的体量,真实、完整地建构了一座祭祀中国人民英勇顽强、慷慨悲壮的丰碑。

    责任编辑:只恒文

《扫黑·决战》: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一个个人物的影子,被火光照耀出清晰的轮廓
“反传奇化”的正邪较量
一半《国碑》:寻访每一个人独特的映像与真实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