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
利用同音字词,派生出其他意思来,使字词兼有双重意思。如以“藕”双关“偶”,以“莲”双关“怜”,以“丝”双关“思”,以“碑”双关“悲”,以“篱”双关“离”等。
《红楼梦》中许多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大都体现在小说人物的名字上。由此体现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实现了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巧妙联系与艺术表达。
第一回,开篇就有两个人物出场,甄士隐与贾雨村,乃“真事隐”“假语村”的谐音。这两个人的名字,暗含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方式,那就是将真正发生的事情“隐”去,而重新虚构一些“假”事来进行创作。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贾宝玉是一块“假宝玉”。用封建正统观念的视角来看,他是个只知道在女儿堆里混日子的“废物”。贾政叫他“孽障”,王夫人称他“混世魔王”,凤姐称他“无事忙”。
秦可卿,谐音是“情可轻”。贾政的食客詹光、单聘仁、卜世仁,谐音是“沾光”“善骗人”“不是人”,都是非常值得回味的。
除此之外,在人物对话中,曹雪芹也时常用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追求诙谐、讽刺、幽默的语言效果。
第四十五回,探春笑道:“我们起了个诗社,头一社就不齐全,众人脸软,所以就乱了。我想必得你去作个监社御史,铁面无私才好。”凤姐笑道:“我又不会作什么湿的干的,要我吃东西去不成?”凤姐说的“湿”,双关“诗”,用谐音方式打趣,显示了她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
第三十七回,黛玉的《咏白海棠》诗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梨,双关“离”,暗示自己是自幼离别父母的孤女。
3.隐语谐音双关
隐语谐音双关的功能在于,通过谐音暗示不能明言的事件或人物命运。《红楼梦》像一座迷宫,深妙难测。隐语双关,机带双敲,引导读者去探寻、去猜谜。
第五回,太虚幻境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判词,大都是以隐语形式出现的,一语多意地预示着人物的命运。判词词曲:“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两首词曲都是在讲宝玉、宝钗和黛玉三者间的爱情悲剧。“停机德”指的是宝钗,“咏絮才”指的是黛玉。雪,即“薛”的谐音,指薛宝钗,兼喻其冷。而“林”中挂的“玉带”,“雪”里埋的金簪,暗示宝玉和宝钗终成婚。然而,宝玉的心却永远留在了黛玉那里,这是宝钗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
“金玉良姻”,指宝玉与宝钗的婚姻。宝钗有金锁,宝玉有玉。“木石前盟”,指宝玉与黛玉的爱情。黛玉前身是绛珠草,宝玉是玉石的化身。“晶莹雪”双关宝钗,“寂寞林”双关黛玉。
细读大观园各处的名字,也都是隐语谐音双关。潇湘馆,隐语“消香馆”,梨香院,隐语“离乡怨”;蘅芜院,隐语“恨无缘”;怡红院,隐语“遗红怨”;群芳髓,隐语“群芳碎”。
特邀编辑:董学仁
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