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卷】
古色古香的骑楼中,门店上写一个“灯”字的旗帜,这是祖传的店。灯笼铺坐着像陀螺一样停不下来的老者,那便是我的爷爷。
高一那年暑假,我兴趣盎然,跟爷爷学做制作灯笼。先用细竹篾编制灯笼壳,来回穿插,忽然手上的竹丝像叛兵一样散开,爷爷鼓励道:“人呐,就像竹子,没努力拔节,那能见光?”听完爷爷的话,我更细心地投入,做好了竹壳,再贴上丝纸,并用桐油反复油漆,最后用丝绵纸用力擦,直到灯笼呈现光泽的时候,爷爷就开始教我在灯笼上写字。在竹子飘香的店里,还夹杂着墨水的馨香,顿觉精神饱满。那时我对未来模糊的青春路,有了方向感,从迷茫到清晰。赤子追梦,应学会坚持,一个书法梦,便温暖着那段岁月。
爷爷逢周六去找竹子。上高二那段时间,我有些厌学,于是找了这么一个借口——帮爷爷看店。那天,一位林姓长者过来看灯笼,我热情地招待他。他要求在灯笼上写字,表示好寓意。长者念道:“西河旧家”,我便洋洋洒洒地记下:“贺喜酒家”,自作聪明地想着:“林伯伯这个灯笼应是赠送给酒店开业用的。”
刚送走客人不久,爷爷便回来。我跟爷爷说刚才有客人来过,当爷爷得知客人姓林,哈哈大笑起来。爷爷解释道:“灯号是天子对其先人所封赠的官衔,或是对其德行美誉的褒扬,西河是比干的封地食邑。”原来,客人要写的是“西河旧家”灯号。那一次,我方知灯笼文化博大精深,自己除了灯笼文化不懂,学习上的各学科知识也只是冰山一角。于是,我更加认真地读书,这就是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吧。后来,学业繁忙,周末回校前,父亲驱车路过爷爷的店前,打捞一缕灯笼光,心中又燃烧起拼搏的希望,学业也因此蒸蒸日上。
一路走来,我领略的成熟,是一种闪烁、一缕不刺眼的光芒、一曲圆润悦耳又不失大度的黄莺谣、一种不需要活在别人眼里的凌霄花,一棵踮起脚尖就能眺望远方的树。
责任编辑:龚蓉梅
张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