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7月0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六月的麦香(随笔)

许富之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07月06日   15 版)

    六月的田野,一片一片的金黄色随风涌动,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麦香的味道。

    初夏,天气越来越热,小麦也早早褪去青绿色的外套,在炎热的天气里渐渐成熟,一年一度的麦收就拉开了帷幕。

    在北方,收割小麦俗称“过麦”。今年过麦,恰逢端午佳节,与周末相连,有三天的“小长假”。于是开车回老家,帮老妈过麦。

    说是帮忙过麦,其实大部分农活老妈自己都干完了,留给我的农活并不多,开“三马车”把麦子从地里拉回家就是我的主要任务。

    “三马车”安装了自动启动装置,拧一下钥匙就能“着火”,与以前使用人力“摇把子”相比,节省了不少力气。

    周六一大早老妈就找到收割机,在别人家没有收割之前趁早把我们家“包袱地”的麦子收了。之所以称之为“包袱地”是因为这块地紧挨着我家门口,就像是自家的包袱一样。说起这块“包袱地”,每逢麦收或秋收之季,真让我们苦不堪言!四四方方的地形,“地身”很短,所有人都不愿干这样的活,因为机器行进不到一分钟,就需要拐弯儿,同样亩数的麦子,“地身”长的可能几分钟就全部收割完了,而收割这块“包袱地”就很耽误时间,所以只能趁早收割。

    老妈是第一个开始操持的,这和她的急性子有关,也是这块“包袱地”难于收割决定的。旁边邻居们见老妈叫来了收割机,蜂拥而来,地块都挨着,割一家是割,两家也是割,干脆全部包圆了。

    一干就是一上午,车主也不嫌累,或许是生活所迫,再累也得咬牙坚持。

    收割的麦子需要装三马车拉回家。一车厢装不下,只好把剩余的麦子倒在提前备好的“花包”里,我和老妈把车厢里的麦子卸下,开着三马车,返回地里再去拉“花包”里的麦子。

    “娘,等会再装,缓缓。”连续将几袋重五六十斤、装着麦粒的袋子抬上三马车后,我眼前有些恍惚。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我,在体力上竟还不如接近花甲年纪的老妈!可见我已经多么缺乏运动了。

    忙活一整天,到了傍晚,收割机在晚风的吹拂中仍“轰隆隆”地响个不停,天气虽然燥热,但丝毫未影响农民抢收麦子的决心。

    因为,天气预报显示,接下来的两三天,不是雷阵雨就是小雨,收割麦子最忌讳这样的天气。

    可今年从外地赶来的收割机数量偏偏又很少,昨天只有一台在不停地工作。车主是安徽人,身材胖胖的,长得很有福气,倒是看不出常年外出风餐露宿的迹象。

    收割完麦子,紧挨着就是播种玉米。

    以前播种靠人工,现如今一辆播种机全部搞定!

    玉米种子很快就会钻出地面,长出嫩芽,经过几个月的疯长,秋季又会迎来新一轮的丰收。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希望从未中断。

    责任编辑:龚蓉梅

一座城市的梦境(散文)
忘不了的回家路(随笔)
六月的麦香(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