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921》上映,冲着黄建新的导演,冲着众多实力派演员的大集合,冲着编剧将100年时间浓缩在120分钟里的功力,我毫不犹豫地走进影院,成为第一波观众。观影后,我迫切地想说,《1921》虽然是主旋律电影,但它不是说教,更不冰冷,它用丰沛而动人的细节,拍出了当年革命先驱的火热青春!
导演黄建新在谈到《1921》与其他表现建党影片的不同时说:“这应该是第一次在大银幕上展现当时新青年的生活与精神世界。革命先辈们的名字在今天璀璨夺目,但当时的状态其实与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比如毛泽东27岁满怀抱负从长沙来到上海,在洗衣房打工存钱准备出国留学;李达和王会悟新婚不久蜗居在十平方米不到的小屋里,志同道合共同奋斗。”
在《1921》中,有三个人物特别出彩。黄轩扮演的李达,王仁君扮演的毛泽东,朱一龙扮演的周恩来。他们的戏份在剧中有多有少,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中李达的出场最为特别。理发店里,他让理发师给他剃一个光头的发型,理发师问:“要出家?”李达一脸喜色地答道:“成家!”
是的。成家。李达和他的妻子王会悟,和今天的青年们一样,穿上喜服拜天地,在亲朋好友的簇拥下入洞房。充满朝气的脸上,满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今天不同的是,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整个大上海放眼望去,皆是外国人的身影,就连给李达理发的师傅,都是洋面孔。这一年,李达31岁,王会悟23岁,都是最好的青春年华,他们正在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做着积极的筹备。
一天早晨,霞光初露。为了一大召开彻夜工作不眠不休的李达,打开天窗登上屋顶。他迎着初升的朝阳,张开双臂,深深地呼吸!那慢慢洇染开来的喜色,那一脸对于未来的憧憬,在此刻让黄轩表达得淋漓尽致!个人以为这是整部电影中李达表现最好的一节!这应该也是导演想要着重表现的核心:正是当年青年们的满腔热血与火热青春,才诞生了这个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正如片中祖峰所扮演的董必武所说:“我们是需要行动,但更需要一个政党,能引导行动的政党。她的诞生,才是最最有力的行动。”
《1921》中有一个镜头,是毛泽东在上海的夏夜奔跑,一边奔跑一边在脑海中闪回着与革命伴侣杨开慧的对话。杨开慧问:“人生好短,短到可能看不到胜利的曙光,今天的付出还有意义吗?”毛泽东说:“当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国家,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理想。为理想奋斗,为真理献身,即便是一无所获,也值得!”
周恩来由青年演员朱一龙扮演。这应该是朱一龙第一次扮演周恩来,却是非常出彩。他的眼神深邃,举动风华,把周恩来英俊儒雅又坚毅内敛的气质,展现得恰到好处。除却以上角色,片中张颂文扮演的何叔衡,冯绍峰扮演的孙中山,王源扮演的邓小平,都让人眼前一亮,分外出彩。还有南湖红船上,倪妮扮演的王会悟撑伞坐在船头,船内会议正浓,船外细雨霏霏。这幅用心守护着中共一大召开的美丽剪影,别有意境,令人动容。
一百年,正青春。一百年前,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那些为中共一大召开做出努力的人们,也都是风华正茂。正是这群年轻的革命者的先驱,用他们的理想、坚韧、远见还有牺牲,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导演黄建新说:“拍摄《1921》,我们筹备了4年,做了无数的史料挖掘工作。我们努力地捕捉我们想要表达的那些先辈身上的个性、理想、信念,让他们不再是符号,而是具体的人。我觉得我们这次创作就像在迷雾中寻找一盏灯,这盏灯就是百年前那些鲜活的年轻人们,我们跟大家一起,朝着光走过去。”
说得真好!无数的革命先驱是一道光,照亮了中国前行的路;电影《1921》也是一道光,它将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故事,拍出了全新的视角,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年革命先驱的火热青春!
初心永不改,百年正青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先辈们的初心,这也是100年后9000多万党员要接续奋斗的使命!这更是电影《1921》所要展示和弘扬的,时代价值!
责任编辑:谢宛霏
山东安丘市官庄镇管公学校教师 李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