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有诗,书写爱的温度。深得青年人喜爱的散文诗,在文学园地中以其独有的活力和意境吐露着它的芳香。
传统的散文诗极具青年人的朝气和激情,在唯美的意境里可以驰骋。散文诗看似容易,但又难以把握情绪和内在脉络,因此也具有了挑战性写作的自由度。为引导青年更好地创作散文诗,近日,由《星星》诗刊联合网易LOFTER联合发起的“青春碎片”散文诗征集大赛在杭州落幕。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表示,这次活动的亮点是90后青年散文诗诗人显示出了很强的创作潜力。
90后青年在表达感情时,常常喜欢运用散文诗这种自由自在的方式,更体现了散文诗的发展方向。本报采访了散文诗大赛的两位获奖作者,讲述她们与散文诗的故事。——编者
——————————
“关于青春,我想每个人都有话说,每个人也都拥有属于自己美好而温软的独家记忆,这样的跨界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追忆流年的平台,也打破了以往对诗歌小众又高冷的印象。”当王彤乐获悉《星星》诗刊和网易LOFTER联合主办“青春碎片”散文诗征集大赛的消息,她的第一感受是:“在当下这样一个诗歌总被边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通过各类新兴的媒介跨界方式让诗歌走入大众的视野,更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
西长安街
的士在陡坡中失控。不要离开,不要关心现在几点了,我还爱不爱你。带着一只氢气球穿过夜晚。
我记得雨水落到了哪里,青梅成熟得如何。翠绿色的裙子轻如我们踏过的山野,可我记不清你的样子。
关于晚风与秋千,关于明天我们去往哪里?生活不过爱你时的一场谎言,口袋里的纸鹤翩翩欲飞,落下彩色闪烁的光。
过些日子我把春天栽进瞳仁,把夏天丢给水波。
要去渔山岛看日落吗?我会变成橡皮擦擦掉暮色。要喝冰柠檬水吗?我会变成一只猫打翻你的杯子。
一点也不乖呀。只是很想你,在某个无所事事的夜晚摁下打火机。桌上摆着小小的婚纱,墙壁上挂着草坪。我从出租屋的窗子看向另一扇窗。
狭窄房间里的你,起身,披着暖黄色的光。
写诗三年多,《记得你》(组章)是王彤乐写下的第一篇散文诗。6月,即将大学毕业的她,每个傍晚都会和好友从西长安街漫无目的地散步到东长安街。“暮色总能给人带来相似的惊喜,我们在这走了四年的熟悉的小路上,预设以后的生活,也不断地怀念着过去的事情。四年校园生活的青春里,遇到过许多人,而后来大都走散了。我们变成两条渐行渐远的平行线,在各自的时空里慢慢忘记对方。我突然觉得该写点什么,于是便有了这篇《记得你》。”王彤乐说。
说起写作过程,王彤乐说:“六个篇章分别设定于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主人公,可以说这是我想象中留恋的故事,也可以说它有我青春生活的影子。大二那年,开始接触诗歌,我常常一个坐在学校操场的台阶上,看那些身影渐渐隐入暮色的深处,一切都是那么地透亮又纯粹,从那个时候我开始变得极爱幻想,而青春里的很多美好与迷茫也都交给了诗。”
“青春碎片”散文诗大赛评委、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认为,王彤乐的《记得你》(组章)语言青春气息浓郁,诗中的意象大多来自她们这一代的日常生活,所呈现的事物极具当代性,文笔飘逸温柔,从点到面的叙述结构使得文本有温度和柔软的力量。
此次“青春碎片”散文诗大赛的一大特点,是所有投稿的优秀散文诗作品均有机会成为优质歌曲作品。
由诗而歌——在王彤乐看来,这是一次极有意义、有创意的诗歌活动,“诗与歌的结合更会是一场美好而奇妙的相遇,在当下这样一个诗歌总是被边缘化的时代,我认为我们更需要通过跨界、破圈和互动的方式,让诗歌走入大众的视野,让诗歌传唱开来,更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而我也相信文字与音乐的奇遇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会为我们的生命带来无限美好与力量。作为新一代的写作者,我也愿意更加真诚地感知这个世界,捕捉瞬间的浪漫,无论是大选题还是小选题,我觉得只要是用心感受而写出来的东西,都可以有意义有生命力。正如扎加耶夫斯基所说,‘尝试赞美这个残缺的世界’。”
对于诗歌创作,王彤乐坚持每周写两首,诗的选题会更偏重故事性一些。“我很喜欢写诗,也喜欢写散文诗时带给我的感受。它们同样有力量,同样是用诗意的词汇搭建自己想象的桥梁。我喜欢从生活里的小事去发现诗,并不会有意地创造一些太富有哲理的话。”
在她看来,诗歌与生活是非常贴近的,读诗或是写诗增加了对生活的感知力,“我比从前更多地发现了生活中的诗意;另一方面,生活也会让我的诗歌写作更加丰富,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会思索更多,让文本更完满。”王彤乐说。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诗歌生态发生了一些变化。一篇公众号文章或是一个视频的点击量很容易会超过传统纸媒的阅读量,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这种变化,95后王彤乐有自己的思考:“传统诗歌平台,可以尝试一些新兴的方式,让诗歌走入更多人的生活。在这个碎片化,快餐化的网络时代下,让更多的人看到诗歌,热爱诗歌。”
本报记者 只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