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旖旎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过一段时间的写作,最大的感受是饱受数据支配的折磨。“写文的喜怒哀乐会被文章的浏览点赞数左右,比起文章质量,可能会更加关注数据。网络的特点是热度来得快,走得也快。要学会在热度到来时,抓住机遇。”王旖旎对网友的“点赞”和留言有自己的态度和强烈的期待,“有的评论篇幅不长,但朴实,自然,有用心和独到的思考与见解。我很喜欢这种和读者直接互动的感觉。”
“坦白讲,我不太懂诗,我对诗的规则没有任何系统化的认知,但是,我相信我自己的能力与审美,毕竟文学是共通的。”90后做事总是这样自信,写作也不例外。
谈起最爱的诗人时,王旖旎对记者说:“我觉得爱情与战争是文学长廊上永恒的主题。诗歌就是表达自我的。其中阿赫玛托娃对我影响最大,我特别喜欢她的爱情诗。”她的感受从最初“这么平淡的事,这么小的情感,也能写成诗”变成了“细微幽深,好喜欢”,很爱那种幽深,时刻发生的细小情感。爱情的美好和神往,对一位95后的诗歌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爱的吸引力成为少年的乐园,精神乐园。
我的心上人在画画
他戴着画家的帽子,杏色的弯弯帽檐。
画架支起来,阳光越过窗格铺洒,一如他倾泄而下的灵感。
他画山川与田野,他画凝结哀愁的露水,他画得不到回音的雷鸣,他画看到的日与夜。
我只在夜里才是诗人,可他在白昼也闪耀动人。
他在画好后离开,漂亮的面孔蹭着颜料,眸子却干净发光。
我奔过去去看,被他触碰的所有色彩。
我迫切搜寻颜料与画布的碰撞,笔刷的痕迹,细小的纹路。
我在所有细微处搜证,却又不得不承认:在一切调动你情感的因素中,我似乎不是你灵感的一部分。
“当时看到了我喜欢的男孩子,年轻漂亮,他戴了一顶新帽子,一顶画家帽,真是帅气好看啊。”王旖旎说:“那一瞬间灵感一下子就来了,甚至没有修改,一气呵成。”
王旖旎在与记者交流创作过程时说:“在我的设定中,他是一个画家。一个戴着弯弯帽子,在阳光倾洒的窗台前支起画架作画的年轻画家。而视角是少女,躲着看心上人画画的少女。”
王旖旎说,这个作品是她的“第一次”散文诗写作。“心上人在画画”,唤起了她的诗心。
“青春碎片”散文诗大赛评委、著名散文诗人亚男认为,“王旖旎的《我的心上人在画画》从情绪到语言,传递出诗人相遇的是一段难忘的感情。在感情的深入上具有现代性,没有停留到平面的书写,更不是高蹈语境表达。细节和意象紧凑,达到意境的统一。”
“我从来没有将诗歌当作追求名誉的想法,因为我觉得我不懂诗。即便诗歌参赛,也是以一种‘我应该是有点文学天赋的’的证明感,而不是‘我就是要写诗,我就是要用诗来追名逐利’的任务感。”王旖旎说,“我觉得诗歌或者说文学,它都是有一个历程的,是与写作者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的,需要先感受才能再创作。”
对于网文写作,王旖旎也有自己的看法:“新媒体时代写文想要获得成果,需要两个要素,一个是过硬实力,一个是平台推荐。文章应当可读性与流传度都有,写作者也应该追求恒星而不是流星,要爱自己的作品如同爱自己孩子。”
在选择网络文学读本时,她表示自己不太追“新”,看的可能都是前几年口碑有所积累的网络作品,书单主要还是从前的出版书。“我们需要非常优秀的作品来当标杆。虽然网络下的文学它具有多样性,小花小草都可以和谐共生,但是一片森林里还是要有参天大树的。”王旖旎淡然地说道。
面对网络的冰火、数据的起伏给青年写作者带来的内心焦虑,王旖旎很有感触地说:“网络写作对外界的接触是直接的,不通过传统的纸质与编辑,就是写作者与读者间面对面,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是写作者必备的。写作者在创作时不要受外界影响,要提防外界对你的不了解而做出的负面批评,要学会在低热度或高热度的数据冲击下坚持创作。”
本报记者 只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