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11月0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故事在城中流淌(随笔)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江炫帮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11月09日   13 版)

    父亲很少和我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只记得小时候他读着安徒生童话哄我入睡。一次在高楼的阳台上,他抽着烟远眺了半座小县城很久很久,和我讲起了尘封已久的人生经历:

    我出生在1960年代,生活在一个不到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中。镇子不大,一个热闹的集市便是它的全部,但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是我人生中印象最深的地方。

    每个人都知道,那时的人们对富有很陌生,因为对贫穷太熟悉了,大部分人住泥砖屋,还有的人住茅草屋,南方夏天的潮湿使人浑身不自在,冬天的寒风又深入骨。一到冬天,只穿套薄衣服,天气冷的鼻涕直流,呼出的气也成了水雾。要知道那时的人们还没有“冬装”这个概念,冬天与夏天,春天,秋天穿得都一样,总之尽量去忽略季节的温度的变换,关注收入与支出的平衡。

    屋子很小,却挤进了三代人,人多自然也热闹。过去的人们基本上都经历过“东北大炕”的年代,不像现在,房子大了,倒也没了那种小时候走路碰到彼此——神气而骄傲的表情了。站在现在的高楼上,眺望的是整座城市的风光,而那时会对门前的小树,小溪充满了幻想。

    上学是扎根在每个孩子心中的小小梦想,镇上的学校离家很远,大约五公里,每天早上是步行到校的,放学后又步行回来,不像现在,小轿车,校车专门接送。那时没有路灯,总会闹出很多笑话,某个大婶似乎看见路边的树林里有穿白色衣服的人骑着牛,消息不胫而走,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所以小孩子们上课下课都成群结队的,一边唱着歌来壮胆。初中上晚自修时,每个人都提着一盏油灯,因为教室是没有电灯的。而且那时的学习是没有练习册买的,只能认真听老师的课,重复做书上的练习。

    童年里最大的乐趣就是玩,但玩的方式与现在的人不一样,现在的人把向往田园的生活叫作返璞归真。江水的下游流经小镇,那时的江水哗啦哗啦的,一有空闲,就呼朋引伴去捉鱼虾,打水战。奇怪的是,那时的鱼虾吃起来特别好吃,尽管不是来自大海,而是江河的馈赠。如今,水退了很多,连磐石也露出来了,水浮莲侵入了江中。特别是两岸垒起了小沙堆,那是挖河沙留下的。江水滔滔不绝的气势再也见不到了,当然也不用担心它泛滥了。

    由于生活的贫苦,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所以你祖父对我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守着我做练习,如果有简单的题目不会做,会被骂得狗血淋头,甚至还会被打一顿,俨然有种古代“私塾大师”的风范。你祖父除了要求学习严格之外,还关注我的全面发展,他会把我送到体育老师那里学习篮球,“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在那时就体会深刻了。你祖父还会送我到“功夫头”那里学功夫,就好像现在的武术班,跆拳道班一样,这也与那时的功夫武术电影热有关。等我到县城读书时,又跟一位美术老师学习画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两个儿女,学习非常刻苦,每天的作息严格遵守家中的标准。最后,他们也考上了大学,现在在各自的行业内小有名气。

    后来,我考上了师范学校,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人生到目前为止虽然平淡无奇,但在一步步的脚印中完成了人生必需的任务,小时候想逃出这座城,努力却失败了,现在回想起来,或许是冥冥中注定,如果真出去了,或许还有更大的挑战等着我……

    父亲讲完了,抖了抖烟上的灰。我把目光转向更远的远方,这方圆几百公里的小地方发生如此大的改变,更何况是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一切都在万象更新,尽管发展有快有慢,但它们都会变得和以前不一样,这就是发展的魔力。每一次改变都会促成下一次改变的发生。

    我走在公路上,来来往往的大部分是小汽车,要知道以前那是不可想象的事。城里的主要道路都“白改黑”了,原来坑坑洼洼的县道变成了宽广的柏油马路。每到晚上,公园和广场人潮涌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了。近年来,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政府加大民生工程的投入,连樱花公园都建了,市民都不用去外地或者出国赏樱花了。

    时光流逝于车水马龙中,故事在城中流淌,我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与时代共成长是我的荣幸。故事具有无限可能性,我从日升日落,瓜果飘香中暼见它的美。

    责任编辑:谢宛霏

故事在城中流淌(随笔)
奶奶的荷包蛋(随笔)
岳父90大寿去登山(随笔)
带上月光上路(诗歌)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