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我的老师(随笔)

宋东涛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12月14日   05 版)

    我和弟弟差两岁,奶奶只能照顾小的,我就顺理成章做妈妈的小尾巴,成为一年级的小编外生。7岁时我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三年级,新班主任是闫老师——一个不苟言笑的语文老师。

    开学第一天,妈妈特别叮嘱:“闫老师,我担心她后边跟不上。这一年试着上,不行就蹲一年。”她连连摇头:“不妥不妥!”妈妈走远后,她牵着我的小手,弯下腰正色道:小东东,别听你妈那套理,好好学没问题。”说完牵着我的手,向教室走去。

    闫老师四十多岁,高个儿,齐耳的短发别着两枚发夹,整齐利落。我有些怕她,怕她不怒自威的眼睛;也不太喜欢她,她没有随妈妈唤我乳名,居然和课本里一个人物名字极像,叫小东的男生。全班同学都笑话我,为此我耿耿于怀觉得老师肯定是讨厌我。要不全班只有我有别名,还那么男性化。

    “小东东,你的作文怎么这么多错别字?以前不是这样呀?”这是闫老师第一次叫我去办公室,通常都是批评坏孩子时才被请进办公室,我心里很忐忑。原来是错别字呀,我不再紧张,甚至有些愤怒:既然没写好,为什么还在班里读我的文章,让大家向我学习。闫老师似乎看出我的小心思,拿出作文本,指着:“小东东,文章不错。可是,你数数有多少个错别字。”顿了顿,她抚摸着我的脑袋,这让我着实意外,老师很少有亲昵的动作。我下意识地挺直身体,这突如其来的爱抚令我有些局促。“再看看,错别字里最多的就是‘的、地、得’,这三个字的用法咱们讲过很多次……”闫老师的语气柔和了很多,并一一帮我讲解改正,我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临走时,她鼓励我:“小东东,你有写作天赋,是优点就一定要坚持。”

    一个秋日的午后,窗外一排高大的水杉树,阳光从错落的树枝间泻下,景色异常美丽。窗内,闫老师在读一封来信——来自她在上海交大读书的儿子。这封信仿佛打开另一扇窗户,让我们这些生活在村镇的孩子,第一次从身边人的文字里了解上海,了解外面的世界。信的末尾写道:“妈妈,这个美丽的大城市,繁华得足以让我眼花缭乱,我理想的翅膀将在这里展翅飞翔。请告诉您的孩子们,好好学习,长大后也来看看美丽的上海……”闫老师读着信,眼里闪闪发光,那光直射入我心,瞬间照亮我的世界。那一年,我不但没有蹲级,而且一口气读到大学。如今,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在一座同样美丽的大城市传授知识。

    我常把那个美妙的午后讲给孩子们听,场景是那么相似——烂漫的向日葵,跟随太阳的脚步,接受阳光的哺育。我常想:一个孩子的成长,除了父母,就是要遇见好的师者,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今,她已离世,却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责任编辑:谢宛霏

孤独祖母的心路(随笔)
我的老师(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