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篁岭的幸福晒满坡(随笔)

江西上饶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 刘诗良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12月28日   13 版)

    “突突突……”车头挂着大红花的手扶拖拉机装着满满的山货开道,推独轮车载着两大袋稻谷的老农、肩上挑着满箩筐玉米的村民、手托晒满番薯干的竹匾的大婶紧随其后……江西婺源篁岭一年一度的晒秋节闹翻了村庄,这个五百年的古村容光焕发,满山满坡洒满阳光,色彩斑斓,迎来它最美丽迷人的季节。

    村口文化广场上,三面银杏、古樟等老树环簇,周围竹棍、木棒搭起了晒架,一串串火红的辣椒、一挂挂金黄的玉米、一排排银白的大蒜等农作物晾晒其上,一株古树下站着一架年代久远的木质风车,上方贴着一个红底黑墨的大大的繁体“丰”字。地上竹簟上,一个农民正用竹耙铺晒稻谷,圆圆的南瓜或立或躺搁满一地。整个广场就是一幅五光十色的晒秋图。

    一株柿子树立在古村小道旁,枯叶落尽,枝丫苍劲,一颗颗熟透的红柿子灯笼一样密集地缀满枝头,背景是徽派民居,银白的墙,黛黑的瓦,鲜红的柿,构成一帧写意中国画,悬挂在古村门面。

    五湖四海的人簇拥在这个原本人迹罕至的半挂在悬崖上的村落里,奔着晒秋而来。

    《婺源县志》载:“此地古名篁里,县东九十里,高百仞。其地多竹,大者径尺,故名。”篁岭初名“篁里”,明代后期改称“篁岭”。民居高低错落分布在半山腰上,家家房屋的大门朝向街路,户户二楼开后门,后门与上一层的街巷相连,形成阶梯状的村落格局。

    晒秋是农家传统习俗。一般在平地上用竹簟、竹匾等铺着农作物晾晒。篁岭悬挂在山崖上,地无三尺平。智慧的村民在楼上辟出一方空间,用竹木等搭起晒架,称之晒楼。用大大小小的圆形竹匾、竹篮等,铺满农作物,晒在伸展在空中的晒架上。

    篁岭的徽派民居建在陡坡上,一幢幢在百米落差的坡面上参差排列,各有一方天地承接阳光雨露。整个村落大大小小的晒架上,竹匾、竹篮里,春晒白竹笋、绿蕨菜;夏晒甜蜜枣、酸杨梅;秋晒红辣椒、黄稻谷;冬晒萝卜丝、番薯片……篁岭犹如大自然一块巨大的调色板,一年四季,家家户户的晒楼上都晒着五彩缤纷的丰收图。

    “篁岭晒秋”走红网络后,原来一幢幢濒临倒塌的老屋加固修复,成为一个个让人流连忘返的景点:曹氏宗祠做了婺源民俗展览馆,徽剧、傩舞、抬阁等在此集中展示;竹山书院门楼、前堂、后堂、藏书阁、风雨廊俱在,仿佛仍在诉说科举时代的故事;怡心楼里“囍”字高挂,中式婚房里红被褥、红灯笼、红婚服一应俱全,随时等着坐轿骑马的新郎新娘……天街,老街老屋老巷,古朴古香古老,厚重而时尚;花溪水街,水路蜿蜒,水流潺潺,水车流转,溯流而上或顺流而下,左转右拐,别有洞天;古树环抱,竹林幽深,梯田层叠,廊桥高悬,小小村落,挂在山崖,远在山洼,却已名扬四方……

    村民曹秀云下地采摘辣椒,将辣椒浸入山泉冲洗,切碎后摊铺在圆竹匾里,就架晒在屋顶上。从老农到“上班族”,村里像她一样华丽转身的“晒秋”大妈还有许多位。她们每天的工作地点就是以前居住的老房。晒秋大妈汪杏花也得意地说:“以前晒来晒去一年到头晒不出啥名堂,如今晒秋晒成了最美符号,名声晒出了国。现在的篁岭四季都可游,万物皆可晒,晒秋、晒娃、晒幸福,有人还在这里晒爱情……”

    篁岭,洒满阳光的村庄,晒得笑声四处落,晒得幸福满山坡。

    责任编辑:谢宛霏

冬天的山野(随笔)
篁岭的幸福晒满坡(随笔)
麦秆画(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