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几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心湖中,微微荡漾。
升入初中的故事,从未泛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把我从乡下老家转进县城上学,寄宿在一户人家里。当和同学们说再见时,不能说回家了,“回家”两字刚一到嘴边,就收了回去,但在这里,我有了家的感觉。照顾我的那位王阿姨是位中年妇女,戴眼镜,微胖,说话会带点儿方言,我有时听不懂,她便耐心地用普通话解释。王阿姨一共带五个学生,为了生活,是极不容易的。她每天不仅要上班,还要给我们五个人洗衣做饭。她一直忙忙碌碌,早上很早,她起来做饭,晚上很晚,才躺下休息。
她知道我父母在远方,对我极好。吃饭时她喜欢盛肉给我,她知道我是不好意思去盛的,她笑着:“别嫌弃我哈。”盘子里的菜所剩不多,她把菜夹成一堆,全靠我这边,她自己不怎么吃。周六,因为学校安排,我们班要上课,其他的四个学生头天放学都回家了。周六早上,王阿姨到楼下的小吃店,买来特别好吃的热干面,因为我爱吃的缘故,每个周六她都会买来一碗,再为我冲一袋奶粉。浓浓的热气冒着,我闻着,吃着,温馨的味道发酵着。
一路温馨进了校园。我七年级的语文老师,也姓王。她待人平和,笑起来的样子,好像晴朗的天气,暖暖的、甜甜的。她博学多闻,课上与我们分享了不少古往今来的故事,眼镜遮不住她眼里的明媚。
此时在灯光下重温那堂课,不由得嘴角上扬。前晚熬了夜,上课时被不可抵抗的困意侵扰。她见了,没有直接点名批评我,而是巧妙地与她的课堂内容相结合,提到了我的名字,我忽然清醒,深感这种方式不使我难堪。课后,她专门过来询问我,我告诉了她缘由,她笑着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我当时还很惊喜,惊喜的是她竟然认识我,然后说出了我的名字。王老师的善解人意更使我想要努力学好语文。
付出,会有回报。期中考试,我的语文考了高分,她再一次走过来,先是给予我肯定,然后让我同时要在其他科目上全面发展,她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想,真正希望一个人好的人,是希望她一切都好,王老师就是这样的人。
上个学期,我的一篇文章《开在记忆深处的花》刊发了,老师在班上表扬了我。下课,一位男同学走来,为我鼓掌,祝贺我。开学以来,我们从未说过一句话,或许仅仅只模糊地知道对方的名字而已。他没有多说什么,却用一只手和另一只手碰出最动人的声音,即使是在嘈杂的课间里,也听得清楚,他的手心,是热的。这是我所得到的来自同龄人最珍贵的东西。那时我戴着口罩,轻轻地朝他笑了笑,也不知他看见了没有?我又默默地回应了他:“谢谢你的祝贺!”虽然我不知道他是否是专门过来,还只是路过,但不管怎样,单是他这份对并不熟悉的同学最诚挚最温暖的祝贺,就值得我为他鼓掌。
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天生对温暖有识别度,我坚信,这温暖份远胜于春天。
剪几段时光,如一树一树的花开倒映在心湖中。当皎洁的月光抖落到水面上时,涟漪泛起的五光十色,尽收眼底,永在岁月间绵延!
(指导教师:王瑞红)
责任编辑:龚蓉梅
河南信阳市潢川县第二中学七(1)班 阮祥玉(1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