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2年04月0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通向春天的古道(随笔)

安徽宣城市工业学校教师 查晶芳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2年04月05日   14 版)

    徽杭古道,一条漫长而陡峭的小径,藏在皖南深山的重重皱褶里。有心人,跋山涉水来相见。

    站在古道对面的山脚下遥望,只见一条窄窄的白线蜿蜒而上,宛若天梯悬挂,插入杳不可见的白云深处。那分明是一部竖行排版且繁体书写的厚重古籍,没有定力与耐力的人注定无缘识其真容。

    虽然人工栈道相对平缓好走,我们还是毫不犹豫选择了从古道原址攀登。脚下一块块裂纹遍生的青石板,仿佛一页页泛黄破碎的纸笺,在向我们无声诉说着古道前世今生的沧桑荣辱。

    徽州古道,是徽州人早年间与外界沟通的窗口,更是贸易交流的平台。古徽州一府六县,皆四面环山,土地贫瘠。为了生存,勤劳坚韧的徽州人闯过重重山岭,去外地经商,他们踏出了众多的古道。那些蜿蜒的山径就像一条条长长的风筝引线,把徽州人送出了封闭的大山,让他们看到辽阔精彩的世界,为古老的徽州注入了清新之气和鲜活之力。徽杭古道便是其中最出名的一条,是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中国第三条著名古道。它起于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止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全程共有70公里。我们走的是其中的精华路段,约20公里。

    三月的春阳已然热烈,我们拾级而上,止不住热汗涔涔。虽路陡且长,然触目所及,无不爽然怡神。但见山峦重重,远峰隐,近岭清,移步易景间,似有巨幅折扇在徐徐开,缓缓合。扇面上,清荣峻茂,绿意幽浓;桃红嫣然,山茶含笑,连翘开着细碎的小黄花,枝头轻摇曳。扇顶,是无边湛蓝,更有白云如花镶嵌其间。那云朵悠然,亦调皮,时而俏立峰尖,时而闲游山坳,时而又影落池中,无论缀于何处,都美得让人挪不开眼。耳边不时传来淙淙水声,或飞瀑轰然,或清溪泠泠,伴着啁啾鸟鸣。人行其间,恍若置身世外桃源。

    埋头抬脚,一鼓作气,至江南第一关,我们已气喘吁吁,心若擂鼓,坐在石阶上小憩。眼前,两块巨石蹲居左右,四根粗大石条横架其上,垒成门楣。门楣两面分别刻着“江南第一关”和“徽杭锁钥”的字样。“江南第一关”之名,是因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当年率部于此,赞其天险而得名。门东有碑,读文方知从山脚至关口共有1400余石阶。此处地势颇险,一侧贴山,一侧悬空。往下看,壁立千仞,深谷险壑,令人心慌目眩。而岩缝山石间,仍有细草纤纤,悠然挺立。

    山风轻轻吹,思绪亦飘飞。脚下这条青石板小道,现在已不算难行,然而,它是经过了多少代多少人的足踏脚磨披荆斩棘方成为一条像模像样的“路”?又是谁最早踏上了这条小道?他在出发之前经历了多少心灵拷问与精神煎熬?前方的路有多长,最终能不能走出去,有没有猛虎怪兽环伺草丛,会不会掉落山岩步入地狱……这些,他都不知道,更无从了解。面对众多或担忧或质疑或嘲讽的目光,他微微一笑,最后还是毅然决然地出发了。因为他不愿终生被困于重重山岭间,他要闯出一条路,为自已,为家族。这一日,他洒泪别亲人,晨起动征铎,静听茅店鸡声,足踏板桥清霜,心间虽有悲,更有豪情万丈在漫涌。他自然不可能像现在的我们,穿着轻便的旅游鞋,甩着一双手,慢悠悠走山赏景,他短褐芒鞋,或许牵一匹瘦马,或许肩挑背扛怀抱,他要把家乡的茶叶、竹木、瓷器、徽墨、歙砚以及各类山货,送出莽莽大山。他的步履沉重而蹒跚,汗水更是纷披如雨。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餐风露宿,他始终没有停下脚步。渴了,掬一捧泉水;饿了,嚼几口干粮;乏了,看看烂漫的山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刻在古道路口的诗句,完美诠释了他彼时彼刻的心境。他深信,前方不远处,就是明媚的春天。数月后,又或许是经年之后,满面霜风的他带着五颜六色的布匹绸缎、各种水产海货等诸多山里人从未见过的新鲜物品回到了家乡。那一刻,大山沸腾了,每一棵草木每一滴泉水都在欢呼……从此,一批又一批徽州人踏上这条路,走了出去。这一走,走出了徽州的繁荣,也走出了众多的才子、商人、官员。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看见了那些响亮的名字:宋代理学家朱熹、明代兵部尚书七省总督胡宗宪、红顶商人胡雪岩、一代文豪胡适……徽杭古道,也终于修炼成一幅饱经沧桑又多姿多彩的画卷,高高地悬挂在了历史的悠悠长廊中。一任风云变幻雨打风吹,其熠熠之光烁烁之彩,永远明艳照人。

    风仍在吹。阳光钻过浓密的绿叶跳到我们头顶身上,闪闪烁烁间有清凉漫生。再看脚下这窄窄的小道,我本已疲乏的双腿倏忽间又有了力气。眼前的明山秀水,更显情韵非凡。逍遥谷中,巨石累累,形奇趣妙。那高踞山顶、形似人首的,似铁骨铮铮傲然不屈的男子,谓之将军石;那壁平如镜、顶端锐尖有若迎风之帆者,乃顺帆石;那整石迸裂如张开之巨手的,为佛掌石……山中处处清溪流泉,像一道道柔软的白线,温和地化解了山石的坚硬;谷底潭水晶明,似翡翠玉玦任意散落。

    古道曲又长,何处慰风尘?长亭更短亭。每至山腰险峻处,常有古亭静立。它们似慈眉善目披蓑戴笠的老者,温和地将疲累的旅人轻拥入怀。在四面敞开的施茶亭内,我们小坐,清风徐来,天簌寂寂。山那边,就是杭州了。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徽州人热切的目光。当年他们遥望群峰,虽不知通往何方,却坚信那里必定春暖花开。所以短暂的小憩后,他们的步伐更坚定,也更沉稳。今天的古道上,他们的身影早已远去,却又分明一直清晰……

    这条崇山峻岭中的徽杭古道,注定不会沉寂,也永远不会消失。它是一条通向春天的古道,更是通往人们内心的精神之路!

    责任编辑:谢宛霏

书香萦绕冬亦暖(随笔)
通向春天的古道(随笔)
文字与我一路同行(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