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点儿!一会儿买不上了!”
妈妈的催促声又一次响起。我刚睡醒就被她老人家拽到了西大街,这会儿正打着哈欠适应着早上明朗的阳光,听到催促便迷迷糊糊地加快了步子。
西大街,保定乃至全国的历史名街。
街上人来人往,楼宇林立。楼房大多都是中西合璧的风格,也有一部分是完全的中式风格,两种风格交错出现,却不觉突兀,反倒有一种奇异的美感。妈妈还在急匆匆地往前走,身影几乎要被人群淹没。我揉了揉还有些惺忪的睡眼,连忙跟上去。
不知是阳光强得太刺眼还是我实在太困,走着走着我竟然在人群喧嚣中找不到妈妈的身影了。我踮起脚尖,茫然而又焦急地环顾四周,正无助间,“叮铃铃——”的自行车铃铛声在我身后响起,我下意识侧身回头,只见一个青年面带笑容,蹬着自行车,慢悠悠地向前骑去。我多看了他两眼,觉得这人挺奇怪,这都什么年代了,他还穿着我只在姥爷的老照片上见过的衣服,而且车把上还挂着鸟笼,跟拍复古电影似的。我不解地耸耸肩,回过目光,想继续寻找妈妈。
可在转过目光的一刹那,我猛然间愣住了。
依旧在西大街,依旧楼宇林立,人群喧嚣。但是——我惊恐地发现,人,不是原来的人了。
人们穿着五六十年代的衣服,三五成群地走着或骑着车子,不时发出欢笑声。我呆呆地立在街中央,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脑中甚至还保留着没睡醒的朦胧感。
“你愣着干什么?”一个爽朗的女声传来,不过声音好像隔了一层布一样,朦胧不清。我回过头,看到声音的主人是一位梳着低马尾的姐姐,衣服也是旧时的。她见我回头,笑起来,推了我一把:“干吗呢,往前走啊!”
我被一推之下,懵懵懂懂地往前走去。
西大街周围的楼宇确实漂亮,我好歹有点知识含量,虽然在惊疑之中,却也认出了不少门窗装饰。就比如,现在在我的左手边,是几扇步步锦,如果我记得没错,这是一种保定民居中常用的格心图案,之所以叫步步锦,好像是它有步步高升之意。在步步锦前,站着两位学生模样的青年,共看着一本书,书是旧制的,其中一个还嚼着馅饼,显得惬意。
我继续往前走,看到许多小楼上都安着套方与西式券拱结合的小窗,说简单点,就是这种窗户大体像西方教堂上的拱形窗,但是采光部分并不是西方特有的那种彩色玻璃,而是中国传统的格窗。这两者搭配起来,更显雅致。窗下是几个小摊,摊主吆喝着,有几个行人在摊前停下,挑挑拣拣。
我被吸引住了,目光一转间,忽然看到了一家招牌,眼前一亮,是万宝堂。三间中式的檐板房,花格大玻璃窗,窗前设有雕花木栅护栏,最有特点的膏药形招旗随着微风轻轻摆动。
“能行吗?”一个声音在我身后怯怯地响起。
“当然能行啦!”另一个自信张扬的声音响起,“你放心,当年李鸿章患了大病都在这儿痊愈了,那‘万宝堂’的名就是他赐的,你这小病没问题的。”
第一个声音笑了:“那都是多久之前的事了。”
“再久也是真实存在过的啊!”
恍惚间,我看到两个人影说笑着朝着万宝堂走去。
正在这时,一个女学生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手里提着一个盒子,一把塞给了她的同伴,小声抱怨道:“那稻香村的队都能排到税务角去了,我等了有一个小时!”
不过,在她打开盒子吃着糕点的时候,眉眼间的喜悦还是没藏住。
我也笑了笑,继续往前走。一间间镶牙馆、照相馆、纸店、文化用品店在我身侧浮现又消逝,人们的嬉笑声或是拌嘴声在我耳边响起又散去。
保定西大街的魅力或许远远不止它的建筑和历史,在我看来,真正的文化是离不开情的,一群一群有着朴素情感的人从历史中走过,形成了保定文化的特点。
“愣什么神呢!找了你半天!”
熟悉的责怪声响起,格外清晰。抬头一见,在刺眼的阳光中,勉强辨认出是妈妈。
我连忙向四周看去。低马尾的姐姐、共看一本书的青年、有滋有味吃着糕点的女学生全都不见了,他们像是梦一样,在我醒来后全然不见。
他们是很久以前的人了吧?我心中空落落的。
“快点啊,要不真买不上了!”妈妈看上去很着急,拉起我的手就跑,“只有前十名有优惠!”我跌跌撞撞地跟着,脚下踩着无数人曾踩过的西大街。
我跑着,穿过人流,穿过阳光,忽然想到,也许在以前的某年某天,保定人民也曾这样跑着,匆匆来到西大街享受一份美好。又或许在某年某天,西大街的保定人民欢快地笑着,感受着生活。这世上大大小小的文化都离不开人与情,而保定的文化将这一点发扬光大,西大街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我恍然间想到了那个青年说过的一句话,“再久也是真实存在过的”,这便是对于保定文化最好的诠释。现在有很多所谓的历史名街都被捧得高高在上,但也许在曾经,它只是一条有着人情的小巷,而现在我们还能在西大街买到东西,享受乐趣,这便是对于保定文化的传承,让人们感到历史是真正存在过的地方,才是真的历史名地。
回家的路上,我坐在妈妈抢到的、仅用了九百九十九元就买下的西大街自行车后座上,听着穿过耳边的风,若有所思。
其实说了这么多,无非一句,万般皆逝,独有情留。老街,记忆,情怀,这些组成了一个保定人完整的人间。
(指导教师:刘英贤)
责任编辑:龚蓉梅
河北保定市十三中2015班 郎函琳(1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