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你们青春芳华,拥有无限可能;羡慕你们坐拥书海,知识宝藏任凭撷取;羡慕你们身无藩篱,整个世界向你们敞开大门。”讲座一开始,袁敏表达了她对当下青年群体阅读环境的欣慰。
“我们真的经历过无书可读的时代。”20世纪末,青年袁敏偶然获得了由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一书,那是她第一次接触苏俄文学,她把《金蔷薇》比作灿烂阳光照进了她幽闭的脑海。自此,这本书作为她的“文学初恋”,带她走上了文学之路。“《金蔷薇》是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后期代表作中的经典,它既是一本散文,也是一本讲授写作技巧的书。”袁敏认为这本书非常适合爱好文学的青年阅读。
“遥远的文化记忆一次一次敲打我心灵的门窗,文学初恋的美好一遍又一遍地呼唤我。”退休后,袁敏仍然对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描写的自然文学抱有憧憬,决定前往俄罗斯寻找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足迹。
这次旅行,袁敏第一次看到了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影像,听到了他的声音,“他将笔尖伸向了美好的大自然,寻找生活中更本源、更真实、更安静、更悠远的东西。”袁敏说,这也是《金蔷薇》打动她的重要原因,“影响作家一生创作生涯的或许不是刻骨铭心的重大东西,也许是一个偶然,一件小事,一片风吹过耳留下的绿影的树叶。”
怀着与《金蔷薇》相遇的喜悦,2017年9月,与第一次旅行仅隔两个月,袁敏带着一本淘来的俄文原版书,再次踏上了寻访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旅程。
这次她以这位作家真正生活写作的地方为目的地,从索罗洽河到“第二故乡”梅拉尔,再到创作《金蔷薇》的故居塔鲁萨。
袁敏说,沾着泥土的防水雨衣、自己采摘晾晒的干花、装着不同矿物质映照出五彩颜色的瓶子,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生活过的地方处处透露着大自然的气息。“‘老康’不以作家身份感到骄傲,而是以钓鱼人感到骄傲。”
正是通过康·巴乌斯托夫斯基这种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生态度,袁敏说自己真正感受到了《金蔷薇》的内涵,“这是一部探讨人生、剖析人性、抒发爱情的哲理书,这种爱情是爱自然、爱生活、爱人民,也包括作家对美的锲而不舍的追求。”
“我去追寻一棵大树,却意外遇到一片森林。只有走到自然景观中才能体会到他当年寻找梅拉尔,寻找自然的心境,在水泥森林、高楼大厦里是体会不到的。”袁敏表示,在多次寻访中最惊喜的收获是自然文学的重逢。
“在大量阅读书本的同时,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行走中汲取营养。或许种种现实中无法解答的困惑茫然,以及由此产生的无所归依的漂泊感,会在与山水自然地无言对话中逐渐消散。”袁敏说。
梁栋 刘思敏 本报记者 牟昊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