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2年08月1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这样的“玲姐”(随笔)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智行十班 刘家诚(14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2年08月16日   01 版)

    我们全班在私下里都叫我们班主任刘老师“玲姐”。形容我们的“玲姐”,我觉得“刚柔相济”再适合不过了。

    刚

    最早听闻“玲姐”之名号,是在七年级开学初,一个同学群里,流传着她各种传闻。或许是军训时她一直板着的面孔,或许是开学初她严厉的教育,抑或是对每一个人事无巨细的严格要求,让一群刚从小学跳脱来的无拘无束的孩子们苦不堪言。我们大家便借“玲姐”这个稍稍有违师尊的称谓,抒发我们小小的不满。后来她听闻后,也并不恼。

    玲姐总会说,她“小小的个子蕴藏着很大的力量”。她会给我们讲述她中学时英姿飒爽的样子,这无疑成了她要求我们每一个人的高标准。“老师,我考了117分!”“哇,我语文听写只错了一个!”面对这一类“自信”的话,玲姐的批评也会如约而至:“嘚瑟啥,那个谁不还考了120分?你的程度听写不该全对吗?还在这里咋呼!A2的怎么老是没有个满分的?!数学的变式怎么就这一种?!英语作文的背诵怎么没一句自己的加工?!这几道物理选择题,能不能改编成一道物理大题……”于是,一个个昂起的头缓缓沉下,进入她布局的新思维轨道,就这样,每个人决胜的欲望都在慢慢滋长。

    慢慢地,大家和玲姐仿佛有了默契,她的“刚”一旦流露在冷峻的目光中,我们便不会肆意吵闹、欢笑逾矩了,转而迅速在脑电波里搜寻哪些思维还没到位,哪些事情还没做到最好。

    柔

    “玲姐”称呼慢慢地被传得更多了,那是我们统一的最为亲昵的语气。这个称呼渐渐被我们放在美好的语境中,配合柔和的语势。因为大家慢慢发现,一向严厉的玲姐其实就是一位操心的大家长。

    初中两年的“六一”儿童节,七年级我们每个人抽到了自己喜爱的大学书签,开始聊着自己的理想;八年级我们喝着玲姐为每个人准备的AD钙奶,学着谈论家国大事以及自己的责任。

    开学的独特仪式中,她会把笔摆成“奋斗”两个字,会给我们准备国内名牌大学的草稿纸,还会给身体不适的同学点外卖……每一件小事她都会斟酌再三,每一件小事也都随着时间的蔓延,其意义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被我们做着不同的解读。我们虽然是孩子,但在她眼里我们也都是“战士”,学识是我们最好的装备。

    女生信任的依偎,男生闲暇时的贫嘴,都是玲姐要处理的日常,她也很享受与我们的相处。她有时候也会象个孩子,跟我们说话连带用些我们常用的小网络用语;要么就故意较较真,用语文功底堵得同学哑口无言,似乎这些小乐趣便能缓解她时常的头疼。

    我们十班参加的各种演出比赛,玲姐都抽很多时间跟着排练,她说,“让你们学着演戏,语文期末考个110+呗”,每次演出结束后,她脸上都荡漾着欣慰的笑容——而我和几个同学期末语文真考了个112分。

    翻看群记录,活动中每一个同学的表现都被她用一张一张照片记录了下来,流光溢彩地存留在盛夏戛然而止的时空里。

    上次有个外班同学问我,你们班班主任“吃人”吗?我笑了,玲姐冷峻的外表下是颗充满包容和爱的心。

    相

    “相中”汉语字典中指“看中”,刚开学刘老师看中我,让我当了“生活班长”。由于对前文她“刚”的一面的害怕,我一直不敢问她这个职务啥意思(希望玲姐下一届可以告诉那个孩子)。终于一天她问我是否检查了值日,我恍然大悟,卫生委员!于是,我便开始了最早来,晚上检查完值日再走的日子。如果小组出了问题,玲姐先要批评我!“管小组,要用脑子!”“班级是你们的,你眼中要有事儿,戴着显微镜去发现!”……每天我都有一百个问号,为什么我被分到这样的职务?

    但我一直保持着早到晚走的习惯,日复一日,便有了更多的时间与同学交流,慢慢放下毛躁练出细致,目之所见皆为责任。这便是她赋予我的成长吧。

    这个职位确实不好当,要有“法眼”检标准的能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之前,每当遇到挑出材料错误的题,我常看不出哪里有错,但随着我严谨管理班级标准的水平提高,细节的“较真”能力便有了很大提升,做这类题也不再困难了。每天早上看着玲姐愈发和善的目光,心中有甜甜的滋味。

    济

    考前,我们的玲姐开了最后一次考务会,她再次提醒我们,到了考场千万不要将水杯放在桌上,以免弄湿答题卡,影响自己的成绩。想起初一很多同学因为水杯放在桌面,被玲姐呵斥,才知道,她对我们的担忧始终未变。被录取后,欢送会那天,跟玲姐合照,她牵住我的胳膊,说着“大班长就要离开了……”我知道,她的信任始终未变,她的无私牵济,也始终未变。

    我们共12个人在两年的初中生活后被“1+3”录取了,有植根育人的保师附校,有“众智为先”的智行十班。

    欢送会后,她又拉着大家在傍晚的操场上促膝而谈,仿佛回到每一次考前考后,她耐心地指导和鼓励。不过这次,玲姐更加语重心长,眼神中尽是不舍。“要同舟共济,到了新学校,你们还是最亲的,互相帮助着点,让十班走到哪里都是最团结的。”听得十几个人一言不发,低着头,抠着操场上的小黑石子。最终,玲姐说:“到了一中和三中,没有我监督,你们就要时常想着,你做这件事时我会不会瞪你一眼,你干那件事的时候我会不会准备要抽你……”

    那天傍晚,没有温热的晚霞,却有些不符这个盛夏的寒凄,我们背后是学校未竣工的综合楼。玲姐看着综合楼说,我们也是她未竣工的大楼,要自建,共建。

    一阵风刮过,吹拂玲姐的长发,望着她的面孔,心潮澎湃……她是军训,是升旗,是戏剧节,是网课,是元旦、六一时的玲姐,似乎都不是,但也都是。

    感恩,陪我们走过两年的玲姐。

    (指导教师:刘玉玲)

    责任编辑:龚蓉梅

《星星》:让新时代青年诗人满怀期待
时间,是每个人可以掌控的维度
万事万物写活了,究竟难不难
周婉京:坚持把“人”作为写作核心
三个社区志愿者(散文)
外婆家的老街(随笔)
这样的“玲姐”(随笔)
芳邻(小说)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