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2年09月0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小尝试,大成长(随笔)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学生 梁可彧(14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2年09月06日   09 版)

    唯有尝试,方能铸就精美的瓷器;唯有尝试,方能见证人生中的一次次成长……

    ——题记

    一个个精美的瓷花瓶摆在工坊的架子上,在阳光的晕染下闪闪发光。最中间的那个叫“雪中梅”的小花瓶是我亲手做的。虽然它不像其他的工艺品那么华丽,材质略微粗糙,也不像其他的作品一样晶莹璀璨。但稚拙中透着一丝沉稳。而我,见证了这件小艺术品的成长。

    第一次来到这个小作坊,是在暑假的实践活动。我和其他同学来到这个小房间,里面整齐地排列着十几台拉坯机器。所有东西都附着一层泥土,看上去脏兮兮的,伸手一摸手上都是棕色的痕迹。一向爱干净的我十分嫌弃,只想快点离开这个地方。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先生示意我们在蒲团上坐下,让我们闭上眼睛细细品味陶土的气息。静下心来,我依言坐下,好像闻到了有如雨后草地散发的清新味道,令人沉醉。我渐渐有点喜欢上了这个小作坊。

    老先生告诉我们,做陶艺不能心浮气躁。虽然拉坯只是一个简单的推拉动作,但是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只有不断尝试后总结经验才能够做出精美的作品。只见他打湿双手,捏把陶土在轮盘上低速转动几圈,再开启脚蹬的开关,等速度逐渐加快,约莫十秒后,就开始拉坯,手轻巧地往上一扬,说话间,一个泥坯在他的转轮上“长”了出来。这么容易?我迫不及待地学着老师,小心翼翼地把软土往上拉。可是,它却总是在成型之前软趴趴地倒在了机器上。

    我十分焦急,看来陶土并不配合我的双手,我该怎么让它长大呢?这时,老先生走了过来,温和地告诉我:“不要着急,如果你驾驭不了它,你可以改变你自己的习惯。这种黏土的成品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度,它适合制作敦厚朴实的器物。”我恍然大悟,原来陶土的品性决定了它的成长轨迹,而不是顺着我的心意去成型。

    于是我接连不断地尝试,其间有过数次失败。但我的耳畔每每会响起老师的告诫,于是便会沉下心去,专注于手中的泥块,力争做出最好的作品。经过塑造,沉重的陶土变得轻盈,在高速的运转中塑造出灵动的形态。大概是潮湿的泥土太软,我把自己的力度控制得很小。而它在和机器的摩擦下产生了热,逐渐坚挺。我们互相磨合,在滚轮上转瞬即逝的光影,凝聚成一个小小的花瓶。

    在进烤炉之前,老先生为我的作品涂上白色的背景,再添上一株怒放的雪梅。烧制完成,我将自己“亲手孕育”的小瓷瓶带回家里并且放在了书桌上。

    我想,我就是那一个小花瓶,尝试适合自己生长的方向,经历高温考验,凝聚了工匠的智慧,才能够成长,才能够堂堂正正地站在书桌上。

    责任编辑:龚蓉梅

我的老班兼“老父亲”(随笔)
吾友小彭(随笔)
小尝试,大成长(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