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诗歌写作课之十

写作者的灵性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满堂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2年11月15日   01 版)

    宋宝颖/制图

    谁都知道,作家写东西不能死板,最低的要求是灵活。

    在灵活之上,作家还要有灵感,有灵根,有灵气,有灵性。这几个词怎样排列,谁在前在后可以商量,你觉得哪个重要,自己重新排序。而这些词语,都有“灵”这个成分。

    “灵”是什么,也许要从汉字的源头说起。几千年前,这个字由几部分构成,上面一个“雨”,中间三个“口”,下面一个“巫”。巫是一批负责与天地、自然、人群沟通,为大众求雨、医病、解惑的人。你看到了,这个汉字里的巫师,此时在为众人求雨,这是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巫师都要完成的工作。而中间的三个“口”,有人解释为几块玉佩,有人解释为几只祭牲,这都是个人的理解和推测,当然你也可以像我一样,把这三个口,直接理解为众人之口,那么,这个“灵”字在古代表现出来的是,巫师正在说出众人的心愿,代他们向天地求雨,为他们带来福祉。

    这就和作家的工作很接近了。

    人们面对的生活相近,但语言文字的表达大不相同,其中的一些文学写作者,或许能用优美和深邃的表达,说出众人之口的心愿。不然的话,作家何为?诗人何为?

    优美和深邃的表达,至少是灵活的,如果还有灵感,有灵根,有灵气,有灵性,就更好了,容易让人记诵和传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这段话写在十六世纪尾声,描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爱到死去还不够,还要爱得活过来”。这种心愿,生活在任何时代的青年男女都会有,但他们往往说不出来,要靠优秀的作家代言。

    汤显祖的这段描述,是优美的,深邃的,也是有灵性的,有诗意的。

    有人说中国诗歌的高峰是唐代和宋代,唐宋两代历经七世纪至十三世纪,确实出现了一大批很棒的诗人。还有人说中国的好诗在唐宋两代就写完了,相对来说,这是一部分事实,因为在十四世纪至十九世纪的明清两代,五百多年里零零星星的好诗人,与唐宋诗人比起来弱多了。

    这是个严肃的问题,尤其对于诗人来说就更严肃了: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那五百多年里,诗人们不能超过诗歌高峰上的前辈张若虚、李白、苏东坡,也不能超过略低山峰上的李煜、李清照、马致远?

    是明清诗人的灵性不足?

    还是他们灵性用错了方向?

    在我看来,至少是他们灵性的方向出了问题。前面说了,从“灵”字的古源来看,文学写作者的灵性,在于用优美深邃的表达说出众人之口的心愿。唐宋诗人的灵性,还持有这样的方向,到了明清诗人,写诗几乎成了文人圈子里的事情,唱和应酬,自娱自乐。他们的灵性表达,离大众越来越远了。

    诗人不能离大众太近,也不能离大众太远。

    文人圈子里的诗,汤显祖也写过很多,看起来也有灵性。

    比如《广陵偶题二首·其一》:

    “岁月隔人去,风尘可自如。偶然流泪处,翻着旧时书。”

    再比如《花朝》:

    “百花风雨泪难销,偶逐晴光扑蝶遥。一半春随残夜醉,却言明日是花朝。”

    这已经很好了,比唐宋前辈差一些,却超过大部分优秀的明清诗人。

    他也有一些诗,在大众口中流传了几百年——不是那些文人诗,而是灵性面向大众的作品:

    “……池畔藕花深处,清澈夜闻香。/人易老,事多妨,梦难长。/一点深情,三分浅土,半壁斜阳。”

    “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

    “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砧声又报一年秋。江水去悠悠。/塞草中原何处? 一雁过淮楼。/天下事,鬓边愁,付东流。/不分吾家小杜,清时醉梦扬州。”

    汤显祖去世于1616年。那一年,世界上至少有三位重量级作家去世,69岁的塞万提斯,66岁的汤显祖,52岁的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还在那年同一天去世。当然,这是偶然出现的个例,世界上这样重量级的作家不多。

    塞万提斯是小说家、诗人,汤显祖是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是剧作家、诗人。三人的共同点是都是诗人,都写了很多诗。

    他们开始写诗的年月,西班牙和英国都流行十四行诗,那是欧洲中古时代的诗歌体裁,先前是彼特拉克体,有了莎士比亚后,又有了莎士比亚体。它要遵守严谨的格律,遵守完整的形式和结构,其苛刻程度超过中国古诗词。即便是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再怎么才情万丈,也难发挥出万丈才情。所以塞万提斯终于有了领悟:“我一直夜以继日地创作,就好像我真有诗人的天赋一样,而事实是上帝并未将其赋予我。”所以塞万提斯改写小说,莎士比亚去写戏剧,各有千秋,成就了得。

    与欧洲十四行诗相似,中国诗歌的格律严谨,束缚太多,于是他们都像在玩填字游戏,灵性发挥太难了。

    看起来我对诗歌的格律和格式很反感,其实它们创立的时候是好的,让无序的文字有序,让诗有了音乐感。可是发展到后来,对格律格式严防死守,必然会死气沉沉。那些韵脚、平仄、对仗、黏连、拗救,那些短长格、轻重格、抑扬格、交叉韵、环抱韵,限制了诗人和诗歌的灵性,应该突破了。

    好在汤显祖还有很多精力写戏,而中国那些离不开韵文的戏曲体裁,一直都在诗歌的传统里。这倒是少了太多约束,代入了更多情思,比起同时代文人讲究格律的诗,容易出好的诗作。前面引录的汤显祖一些有灵性的诗,就是在剧作《牡丹亭》中出现的。

    如果说他找到了灵性要到哪里去的方向,那么,他的灵性从哪里来?

    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古代诗论,也就是早期的诗歌美学中,汤显祖提出了“灵性说”。

    他觉得人的灵性与生俱来,难的是怎样养护,所以一定要多读前人纵横浩渺、神奇瑰妙的作品,多游历大好山河,结交更多的优秀写作者,接触世上更多的新鲜事物,不断开阔胸襟。同时,诗人的灵性要摆脱束缚,力求创新,有广阔的创造空间,这样的作品能深深打动人,使天下人无故而喜,无故而悲。

    正在写诗的你,未必要知道汤显祖的“灵性说”,未必要知道他那个时代都发生了什么。你所处的时代,写诗的灵性环境更好一些,但温故可以知新,比如你的灵性可能渐渐消磨,而你充满了从平淡平庸中突围的愿望,那么你就不能忽视一件事:你的灵性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特邀编辑:董学仁

叶辛:爱在参差中长满葳蕤的文字
保持对生活的感受力
写作者的灵性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叠沙沟(小说)
为孩子们照亮通往远方的道路
《唐朝诡事录》:古装悬疑剧的类型实践
种子的梦想(随笔)
路灯(童话)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