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2月0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王鹤:让美育走进更多孩子心中

本报记者 张晓盈 谢宛霏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2月07日   02 版)

    王鹤,画家,书法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助理,云上美术馆馆长,东方学院教授,曾编辑出版《北京画坛》《中国油画十家》《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大系》等。受访者供图

    扫一扫,看视频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助理、北京云上美术馆馆长王鹤说的,不仅是一句毕加索的名言,也是他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美育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审美格局,美的熏陶、美的滋养,在立德树人方面有核心作用,美育在于发挥以文化人、以美润心,培根铸魂的独特功能,同时可以不断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家庭是接触美育最初的课堂

    王鹤对绘画的最初印象,来自他的母亲——母亲经常帮左邻右舍的乡亲们画一些民俗工艺的底稿,比如日常用的枕套、被面、端午节的香包等,对颜色的选择搭配都有一定的造诣。年幼的王鹤看到母亲对于绘画信手拈来,心生神往。

    “她的绘画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的一种流淌,这种轻松自如的方式对我触动很大。”从母亲那里,王鹤感受到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的魅力。王鹤告诉记者,他的母亲是一个追求生活品质的人,无论在针脚或配色上都追求完美与极致,“这种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在无形中一直影响着我。”王鹤认为,人人都是艺术家,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我们没有去把它升华而已,日常生活里的很多东西,如果我们用心地去研究、去认识、去践行,它就是美的化身。

    王鹤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皆为典范榜样,家学家教的传承,生活中的点滴行为都会给孩子留下美的记忆。一日三餐的美食,四季轮换的衣裳,井井有条的陈设,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子总有人过出了诗和远方,爱与美都在一念之间,源自内心深处的美善和对生活的态度,热爱即产生美。

    “女性对美的敏感和对美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也是美的化身。当一位女性拥有优秀的审美水平时,这个家庭就会无处不美,为周围创造出更多的美。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家国文化,都凝结了女性所受的教育,家庭往往是一个人接触美育最初的课堂。”王鹤说,美的行为和语言,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审美意识,学校有“教学相长”的可能,在家里也有“教子相长”的可能,孩子的成长过程有很多来自未知领域,未知的世界需要家长一同去探寻。

    王鹤从母亲处继承来的艺术天分,在中学时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他从课本的插画中看到了一些大师的作品,又得到了美术老师的指点,他开始自发地临摹一些作品。“那个年代我们能接触到的就是连环画,当时一大批当代很知名的画家,都画过经典的历史故事连环画,我那时候就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热爱,把书借走回家整本临摹。”在他看来,那段临摹的日子奠定了他对绘画的认识。

    王鹤大学时选择了国画专业,或许是家庭的影响,他一直对国画这种传统文化充满感情。转折发生在2000年,王鹤来到北京从事出版工作,由于工作的需要,他时常跟油画界的名家打交道,在组稿、编辑、交流的过程中他对国画与油画之间的联系有了更加密切。“我们通常会认为油画是西方的,国画才是我们中国的,这是一个误区。其实油画和国画之间只是一种材料上的区别,形式上与样式上的区别,并不能改变它们都是绘画的本质,我们中国人画的油画就是中国画。”

    油画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经在中国画家手中创造了无数优秀作品。王鹤认为,一个中国人创作出的作品,选择的题材、表现出的情感一定是根植在灵魂中的,从人生阅历、生活感受、情感表达都源自中国人的本源心性,一定是根植在灵魂中的文脉。他鼓励现在的青少年通过专业渠道接触不同的绘画门类,“相信在孩子们的手中,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更进一步的融合,吸收借鉴,互鉴互学有着广阔的前景,未来会诞生出艺术史上更为经典的杰作”。

    艺术作品要给人传递正面导向

    王鹤曾创作过一系列关于主题性绘画作品《红色南梁》《长征》《先贤策》等。当被问及创作的初衷时,他谈道,他们这一代人是听着英雄人物的故事长大的,这种情怀深植在心中,他想把这种情怀传递给更多的人。作为艺术家,王鹤认为经典的绘画之所以被称之为艺术品,除了技艺的部分,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它要传递精神上的维度,这种精神再通过作品把它传播出去。青少年在看展的过程中,也在接受这些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滋养。

    “我觉得对于青少年来说,一定要深刻铭记历史,深刻认识历史,这就是我选择长征这个主题的意义。”王鹤说,一个艺术家呈现出来的作品一定是能够给人传递正面导向的,所以文学、艺术一定是人类进步的一个核心点,做好美育工作是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于美育,不同人群有不同的理解。在王鹤的心中,美育的基础是在生活中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更上一层楼则要依靠学校和社会课堂。“从事美的创造除了天分,更多的是脚踏实地的勤奋。从事艺术和美育教育这是一份事业和责任,更应该具备对艺术的挚爱和执着,修人者修己,渡人者自渡,既是古训,也是真理。”

    王鹤认为,美术馆和博物馆的职责就是要把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传播开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云看展”这一形式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追捧,但王鹤始终认为线上与线下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欣赏观展体验,感受力有着一定的区别,艺术作品需要走近之后,才能感受到艺术品的魅力、创作的奇妙之处,以及人与人、人与艺术对话交流的体会。

    “与艺术品近距离的交流或者对话,是我们生活中少有的体验,美术馆和博物馆是完全可以提供这样的场地和机会的。当你用心体会的时候,藏品就会活起来,会把你带到属于它的时空领地,感受当时的文化环境。”王鹤说。

    在中国油画院有一个特殊的展厅——青年展厅。青年展厅的定位就是“新视野、新文化、新思想”,这个展厅的展览是对青少年艺术家成长、发展、学术研究成果的全面展现,中国油画院希望可以利用这个展厅多角度多方位拓宽青年艺术家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

    “好的展览一定要带领大众,带领青少年走近艺术品,走进艺术家的心灵深处。我们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就可以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美育当中,就如同费孝通先生所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王鹤说。

    除青年展厅外,云上美术馆的美育课堂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包括线下讲解、导览、手工版画制作、与大师同框展览体验、名师与你一起写生。通过陈列馆、美术馆、博物馆、青年展厅此起彼伏的展览活动,王鹤希望把每一个展览的核心价值内容呈现给大众,并通过市集、艺术季、艺术节等形式,让大众走进艺术,享受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人文关怀。王鹤告诉记者,“我们的目的是让大众走进美术馆,让更优秀的作品也走进大众,为他们带来一种美的享受、一种人文关怀。等这些活动都成熟之后,我们希望能够联合中小学、教育机构、美育机构,让美育走进更多孩子心中。”

    美育是青少年培根铸魂的先导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被誉为现代美育奠基人,他曾言,“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近年来,美育普及成为提升国民审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

    王鹤认为,美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如果从小接受过美术教育,他对色彩美、形式美,还有绘画语言的构成美,都会有深刻的领悟。随着年龄及综合知识的不断增长,这些美的慧根就会发芽成长产生作用力,潜移默化在他的工作、生活当中。比如他将来要从事研发或者产品设计的时候,这些东西就会发挥能动性,除了本领域的认知外,还会以审美的眼光去拓展视角。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当你有了对美的一种认知,人格也会向美的方向去延伸,道德品质、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会得到滋养。在王鹤看来,美育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品格修养有着根基性的作用力。美育是青少年人格完备的基础条件,更是培根铸魂的先导。“当这些一点一点从美育开始得到拓展的时候,精神价值观都会发生根本上的改变。”王鹤说。

    王鹤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每次回老家的时候,他看着孩子们单纯稚气的面孔,都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童年时代。王鹤的感受是,比起条件简陋的乡村学校,城市青少年接受美育的条件优越太多了,乡村振兴带来一个非常好的契机,给乡村青少年一个学习提升的机会。每年,他都与杨飞云、任惠中等知名艺术家下乡写生,并给乡村儿童带去美育教育。“一定要在有条件有机会的时候,让优质的教育条件、优秀的教师队伍走进乡村,让乡村儿童去近距离接受美的教育、美的思想,让每一名少年儿童都拥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优质美育教育的权利。对于我来说,这个是发自肺腑想要做成的一件事情。”

王鹤:让美育走进更多孩子心中
童年的文化启蒙与认知从春节开始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