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沈从文先生在家书中提出“有情”与“事功”的概念区别。深夜读毕《史记》,沈从文感叹:“中国历史一部分,属于情绪一部分的发展史,如从历史人物作较深入分析,我们会明白,它的成长大多就是和寂寞分不开的……诸书诸表属事功,诸传诸记则近于有情。事功为可学,有情则难学!”
作家李静睿创作的历史长篇小说《慎余堂》以家乡自贡的盐商故事为蓝本,同样表达了革命中有情与事功的矛盾: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占据统治。历史的波动遍及全国,西南孜城的盐商大贾余家为保全家业,掌门余立心北上寻找依凭,次子余达之在孜城成立商会,暗谋革命事业。众人既有革命的热情,又通过感性的流连与抉择照出历史的阴面。
作为女性作家,李静睿的笔触细腻、深刻,在翔实的历史底稿上,写出孜城的革命群像,塑造了一群丰满鲜活的人物。余家三兄妹,余济之、余达之、余令之性格各异,志不在盐商,但在动荡的时局中,不得不被家业牵扯,波折一生,做出个人选择。同为盐商的林家大公子林恩溥,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和余达之共谋革命事业,却也情深意重,运动失败后退回孜城,等待儿时婚约对象余令之归来。人物变化伴随历史展开,掌柜余立心从机敏到败退,养子胡松从忠诚到离去,清末小皇帝退位后,中国各地掀起时代洪潮,人们迫切地作出改变,却遗憾地验证其不可为。作家笔力深厚,三十四万字将十二年的经历环环紧扣,最后燃成一场革命的大火。
相较于传统的革命历史叙事中男性写作者主导的宏大叙事与英雄造像,在情节上,《慎余堂》增加许多情感细节,即写出历史的“有情”,“事功”中的有情人。于史料中创造情感,甚至以此为逻辑动因,调动女性的情感经验重构历史的可能性。书中人物皆“有情”,面对重大转折时,情感往往成为重要的考量,例如最早产生革命意识的林恩溥,辗转至北京,不由自主地先寻余令之而非与同志集合。长子余济之寻找自己的情感依托,虽随父亲北上,却从不过问家族生意,反与养子胡松展开深厚的情感纠葛。反观革命意识强烈的余达之,不仅设局杀害了自己的亲侄子,让疼爱的妹妹家破人亡。囚禁旧日同志铃木千夏,蓄意用自制的炸药达成两败俱伤。最后,在妹妹余令之的胁迫下,余达之饮弹自杀,自地底炸开的火药将革命的誓言烧毁殆尽。磅礴与血腥间,夹杂着情爱与怜悯,李静睿亦借余令之这一人物,说出她对革命的反思。当余令之被退婚时,她愤怒地质问林恩溥:“你们到底在做什么事情?什么事情这么了不得,一定要让身旁的人去死?”林恩溥已是说不出,过了许久才回答:“你说得对,什么事情都没有这般了不得。”情人间的对话,消解了革命的冰冷,显出深厚的真情。
革命的“有情”,亦体现在作者选择的叙事空间。孜城这座城市,因特有的西南文化自成其天地。《慎余堂》的故事主要在北京与孜城两地跳跃,在作者笔下北京总是雪雾严寒,斗争斡旋,鲜少悠闲景色,而孜城则辛辣、富有人情滋味,城市风貌的差异在文本中构成独特的气质。革命的风暴在布帛菽粟中酝酿,杯盏里尽是权力漩涡。火边子牛肉、红糖锅盔、凉糕、豆瓣鲫鱼……饮食复现了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并与建筑、风物一齐,搭建起“孜城”的空间真实感,让人物在其中得以自在生长。饮食更渗入历史的缝隙,盐商严筱坡聚齐议事,便是在路边喝牛肉汤。余立心在北京结识权贵,无不设宴款待。连二十一条的谈判,严肃中也夹杂饮食滋味,席上齐列南方点心,作者细细写来:青团内包新鲜的笋丁肉丁,虾饺多汁,生煎包用荠菜。正如厨子的感叹:“没想到做饭也能爱国。”饮食填补了政治热情的内里,战场也可以在后方,在厨房,在烟火的角落与无名的人。其中可见李静睿作为女性写作者的关切与深情,细致体察时代巨轮中的螺丝钉,看见具体的人。又在笔下赋予其生命活力,使遥远的时代一时变得可感可亲。
余令之是书中重要的女性角色,在她身上,作者倾注不少笔墨,小说后半部分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余令之作为女性的“成长性”。女性的成长,不只在跨越具体的生命阶段,如婚姻、生育、教育,更在于从被动选择到主动判断。儿子的死亡使余令之褪去了母亲身份的束缚,在情感打击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选择,继而坚定地选择继续读书。她的勇敢与清晰,反衬出林恩溥、余达之的退却,由初投身革命的高昂到迷惘,最后暗淡地退场。即便作者无意将女性角色作为小说主体,但读者确乎能从余令之身上感受到女性的力量。回孜城前,余令之带着林恩溥去看天坛中隐没的三百万棵树,对他说道:“原来任何时代,咱们都可以不管不顾,只种一棵自己的树去。”小说中重复出现“树”的意象,暗喻人物内在的生长,树的珍贵不在收获,而在于从播种时便有的希望。
在《慎余堂》的书写中,李静睿运用两地、共时的时空结构,群像、多视角的叙事方式,有意在用片段的缀连消解宏大叙事对规律性原则的忠诚。正如小说结尾所说的“时代滚滚而来,你我无从预计,我们各尽努力。”变革、战争、死亡,在巨大的集体性阴影中,作者仍然保留了人物的主体性。如小城镇中的洋医生,胡松与余济之间的同性情谊,远赴孜城的日本女子铃木千夏等,这些富有历史厚重感的人,即便合上书页,仍令人遥想: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曾聚合一群深情的人。
责任编辑:谢宛霏
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生 段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