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3月0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从小山村走来(散文)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生 黎娟(23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3月07日   08 版)

    小时候在小山村长大,回望我的童年,好像一直在读书,很庆幸自己在入学以来仿佛天生有一种读书的使命感。后来才发现,哪有什么天生的使命感,只不过是想拼命抓住命运给我们小镇孩子唯一的光。这道光说来也奇怪,明明是城市夜晚灯红酒绿里一点微不起眼的亮,到了我们这竟然可以改写命运。

    当我走进县城读高中的时候,一些同学也走进了县城打工。在这里,我们都看到了一个更为丰富的世界,经常会应接不暇,但更多的是一种格格不入的自卑感。我们各自处理这种自卑感的方式不同,有些人攒工资买了名牌手机和衣服,仿佛这样就能掩饰自己心理上的异类感。我在校园里,与大家穿着同样的校服,差距似乎并不明显,但是想比较的人总是有比较的法子。有些同学瞄准了鞋,当他们谈论各种名牌鞋的时候,我都不知所云,很难融进他们的圈子,我也不屑融进去。

    令我更难受的是学习上的差距,这根救命的稻草不灵了,一次次考试好像在说我似乎是没有读书的天分,可是我怎么知道有些同学在课后、在假期找了私教辅导呢?我怎么会知道他们初升高的暑假就已经学完了高一上学期的内容呢?毕竟在我的那个小山村,连补习班都没有。那段时间不知道怎么学习,似乎怎么努力都没有进步。我也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努力成了别人嘲笑的缘由,“你看她这么努力成绩还是不怎么样”。我以为只要努力就可以了,可是努力为什么是可耻的呢?在长久的沉寂之后,终于成绩有了起色,我不再关注老师和同学们是不是喜欢我,我只关心自己最好的朋友,和她共同进步。

    很意外,高中一直没拿过第一的我在高考拿了第一,有个同学不经意地说了一句“怎么是她”,有个老师不经意地说了一句“怎么突然这么厉害”,我只能苦笑。在考上大学之后的那个暑假,这个世界对我突然变得和颜悦色了,没聊过几句的老师们也会关注我的录取,乖戾的同学也会对我收起那份戾气。我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这种感觉的时候,再一次被北京的大学同学们狠狠地打击到了。他们的英语说得和普通话一样流利,他们习以为常地坐地铁、飞机、高铁,而我要一样一样学,就连说普通话也要跟着新闻联播开始学,只会笨笨地买书记单词。有些同学一入学就拿到了保研方案开始为保研奋战,而从小山村来的我还一直以为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完全不懂就业市场的趋势。我也可笑地以为考上好大学就自动会有一份好工作,不用再回去村里了。到了大三,同学们保研、出国都已经一锤定音,而我还在为读研还是就业而焦虑。害怕读研会开销大又失去挣钱的机会,可是读研究生了才发现研究生不花钱还每月有补贴,甚至还能学有余力地去打工。就这样,边做家教边考研,我来到了国内最高学府之一。

    这次我真的变了,一入校就迅速熟悉环境并且了解本专业以往的就业去向,摸索学校提供的各种平台,以自己的就业方向为目标,有取舍地参加社团、社工同时利用身边的学术资源提升自己的思想深度。也许,在大学四年的“蹂躏”之下,我也并不是一无所成,学会了充分挖掘可用资源提升自己,深刻认识到信息和认知的差距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我不再埋怨我的家庭不能带给我一些便利和捷径,也不羡慕别人,我只知道当命运之手向我推来的时候我一定要紧紧地握住它,给到的机会我要把握住,没有给机会的时候潜下心来积蓄力量。

    再回到小山村,很多同学都结婚生子了,每天在小镇上重复着同样的生活。有的人满足于这样的平静生活,有的人不停地抱怨没有读书的遗憾。我很庆幸,我走出了小山村,身体和心灵都走了出来。

    责任编辑:龚蓉梅

心中最柔软的一角(散文)
那些已经离开的人(散文)
从小山村走来(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