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4月2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乡村版“围炉煮茶”:一碗人间烟火(散文)

湖南理工学院硕士生 陈梦宁(23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4月25日   08 版)

    最近,兴起了一种新型聚会方式,名曰“围炉煮茶”。在铺满石子的小路,低垂的瓦房,一个富有文艺感的小院子,与三五好友围炉而坐,起炭煮茶,十分惬意。而在湖南农村,也有乡村版“围炉煮茶”,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这么一个地方,而正是在这个地方,承载了我心中最浓的记忆。

    乡村的“围炉煮茶”,名字可没这么诗意,我们都管它叫“za火”,这在农村,是最为古老的传统之一。当柴火点燃,冒出橙红色的火焰时,就是一种熟悉而温暖的感觉。在我老家,也有这么一个地方,每到冬春之时,别的房间都寻不到人,静悄悄的,但只要大声唤一句“有人吗”,定能在柴火房寻到他们。

    走进柴火房,放眼望去,房间墙壁都被熏得黑黑的,但这暗黑的房间里却乱中有序,一根根大小不一的木柴互相依偎,靠在墙边。柴火旁边,就是火塘了,中心堆满着燃尽的草木灰,周围由一些小砖相互叠加排排堆,垒出一条小小的边沿,围住了火塘的两方,呈“L”状。火塘上方,有一个稳固的火炉架,架着黑黑的沏壶,当水烧开时,它就会发出鸣笛般的响声,沏壶嘴还会咕噜咕噜地冒出泡泡。关于农村的“沏壶”,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黑鸡婆,喾(ku)火塘,客来打,把尿窝”。母亲带点俏皮的神态用湖南方言让我猜谜语,她笑着说这是外婆小时候经常让他们猜的,知道答案后我恍然大悟,便神气地向其他哥哥姐姐炫耀提问去了。沿着沏壶再往上望去,也是黑压压的一片,挂满了腊肉、腊鱼和腊肠,这些年轻人不以为然的东西,却藏着许多普通人的生活希冀。

    我生性体寒,畏冷,每次过年回家时,都会窝在火塘旁。这个座位也是极有讲究的,靠近柴火旁的座位一般属于主人,或是烧火技术厉害的人,要把柴火架起来,放粗壮、干枯的柴,才能烧出旺火,火越旺,家越兴。外公曾告诉我:“烧火也是一门学问,火要空心,人要忠心,这些呀,都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经验和智慧。”像我这样的小毛孩,一般不被允许坐过去,只有趁人少,才能悄悄坐上这个“身负重任”的座位。手拿长长的火钳,用力夹上一把“枞毛丝”,这种植物常用来引火,于我而言,却是乐趣十足,夹一把扔进去,噼里啪啦地就燃开了,大自然的美味也弥漫开来。倘若不幸坐到了风口,那就只能“泪流满面”了,就算一边擦泪,一边也要烤着这暖洋洋的柴火。

    农村的猫狗,也是极爱“za火”的,它不像鸡鸭们很少进柴房。寒冬来临时,狗也开始偷懒,每天就躺在火塘边,哪也不去,一整个冬天下来,白狗也成了“黑狗”。连动物都惧怕寒冷,更别提人了。湖南的冬天极为寒冷,“za火”也便成了日常。就连三四岁的小孩,一坐到火塘旁,也自然而然地把双手伸出,十指张开,身子微微弯曲,向火塘靠近。屋外白雪皑皑,屋内火光袅袅,这闪烁着的火苗,也映着外公外婆慈祥的脸庞,我们就这样围塘而坐,圈子很小,只能坐下几个人;圈子又很大,整个圈里,就是一家人。不过,有时也会碰上邻居们来串门,搬来竹椅,挤在火塘边,主人家送来一杯热气腾腾的茶,唠着家长里短,正如古人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农闲之时,围塘夜话,所谓“柴米油盐小日子”。

    火塘有火,窗前有灯,阳台有花,便是幸福了。人们围坐在火塘边,吃着、笑着、谈论着什么。炙火时候的吃,也是十分有趣的。我最怀念的,不过是火塘里烤出来的红薯,这是烤箱难以烤出的香味。待到香气四溢,抠出来,拍拍灰,撕开皮,就露出了金黄色、软绵绵、热腾腾的红薯,入口甜丝丝的口感,正是那股焦香味令我回味无穷。一家人放下手机,喝着茶、嗑着瓜子儿,火塘边还烤着几块糍粑,滋滋地膨胀着。待到傍晚时分,夜幕低垂,袅袅白烟从黑色的瓦屋顶烟囱飘出,火塘上的锅里煮着粉皮,再加上腊肉的香味,就能治愈一整年的疲惫。汪曾祺先生曾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而人们常寻的烟火,不就藏在这一方火光十色的小天地里吗?

    柴火旁,烟火起,一半是生活,一半是诗意。它虽比不上城市里围炉煮茶那般文艺,但在这烟火十足的小天地里,家人围塘而坐,度过着属于农村的慢时光,便是我念念不忘的记忆与温暖了。

    责任编辑:龚蓉梅

乡村版“围炉煮茶”:一碗人间烟火(散文)
在集市邂逅一段旧时光(散文)
小智不是“小智”(小说)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