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7月0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惟有清笳曲,时闻芳树春

——舞剧《昭君出塞》之三重“望”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 焦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7月04日   05 版)

    长期以来,人们或从史书上的寥寥数语中,或从后世的诗词中解出几分凄凉悲苦,看出昭君的“分明怨恨”,感叹她的“独留青冢向黄昏”。千百年来,人们对昭君有着不同的看法,昭君的故事也在不断重绎翻新。由唐诗逸主演的《昭君出塞》舞剧,吸收了以往改编的昭君故事的精华,以舞蹈这一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更为全面与立体的昭君。全剧没有台词,全凭舞蹈动作讲述故事发展、挖掘人物内心。舞剧《昭君出塞》中最使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昭君的三重“望”。这“望”包括回望、仰望还有环望。在剧情的推进中伴随昭君的心境变化,“望”这个动作被赋予不同的含义,也成为解读昭君心灵的钥匙。

    一望:深宫寥寥寂夜长,休待白发锁玉颜

    宫花寂寞红,朱门重掩中,掖庭内的女子重复着单调孤寂的生活。昭君不同于久居深宫中总面带凝滞的姑娘们,她静静跪坐,微微仰首,凝望着远处四方的天空,目中多了几分期待与盼望,但是她很快收回了自己的思绪,缓缓站起,轻点脚尖,恢复到往常的谨小慎微。掖庭中的宫女们也曾遥望过庭院之外的世界,但也只是瞧了瞧便转回了头。只有昭君,她迈着波浪步穿行在人群中,不时回望着方才的风景,徘徊良久不肯离去,目中饱含深切的向往,由这两处“望”,可窥及昭君几分不甘深宫寂寞的心境。

    带着这样的心情,和亲诏书传下时,昭君毅然地接受了。她捧着诏令,仿佛正在一步一步迈向宫外的自由。她不知前路如何,但有一腔孤勇,绝不愿将玉颜耗在冰冷的皇宫,任深院青春空白锁。第一重“望”,昭君怀着向往望向自由的远方。

    二望:一去朔漠难再归,此心安处亦吾乡

    在出塞过程中,昭君的内心是逐渐发生变化的。《出塞》一幕,她有两处“张望”和一处“回望”的细节。

    一处“张望”在尚未出长安时,昭君仍是欣喜的。这是乍出深宫,感受到自由空气的欣喜。她四处环望,踏着轻快的步伐与侍女香溪嬉戏打闹,两人此处的“望”呈现出一种重获自由之欢喜。

    而当昭君逐渐远离汉土,作别重重宫阙,也作别清风明月,真正踏入远出玉门的道路,她看到陌生的日暮边风与平沙远雁,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对渺茫未来的恐惧从心底翻涌而出。由此也引出了第二处的望。

    另一处在“秭归”与“梦境”两小节中,这两节首度将昭君的梦与内心之境以舞姿具象化。在这里,昭君缅怀少时喜乐无忧的生活与忧怖未来的恐慌惊惧形成强烈的反差对照。此处昭君又一次“四处张望”。她看到方才还在互相戏水的姑娘们被士兵劫掠、汉家将士战死沙场。这一幕幕战乱造成的悲剧,使她在惶恐不安中茫然无措,她伸出双手,却什么也没能抓住,只能徒劳地望着。转眼间,舞台上徒留昭君一人。她迷茫地四处张望着,双臂时而交织,时而伸展。忽然,她似乎不堪承受,身如风中红叶,旋身翩翩,而眸中满含幽幽的哀愁。一切言语所不能道明的思绪都化在这一整套舞蹈动作中,其中有留恋故土、惊惶、痛苦等一系列复杂的情感,以乐始,以惧结。

    昭君的心境变化体现在与呼韩邪单于的相处中。呼韩邪单于对昭君一往情深。他为她簪花,对她嘘寒问暖,甚至用绢布将一抔“故土”相赠。老单于的细心体贴逐渐抚慰昭君惶惶不安的内心。这时的昭君才真正下定决心“出塞”,她的心随着爱人安定在遥远的边漠。此幕的最后一个场景,昭君回首相望,没有多余的动作,只是稍稍停驻便跟随呼韩邪离去。她虽怀有眷恋,但目中含笑,并无太多遗憾。此处的回望,展现昭君渐入爱河,坚定入塞的心情。第二重“望”,昭君怀着爱意望向远在边塞的“吾乡”。

    三望:碧落黄泉两不见,此生付与共荣安

    良辰美景总难留,一场瘟疫,带走诸多劳苦的边地百姓,也带走了呼韩邪,昭君的心空了。她救治许多人,却独独救不了心爱之人。这时,舞台第二次展现了昭君的幻梦之景。她于幻境中同爱人缠绵,呼韩邪的灵魂伴着她翩然起舞。衣袂纷飞间她望向远处的日光,眼中带有无尽的依恋,那是念起与呼韩邪相处的旧日光景。可幻境终究是假象,斯人已逝,正是穷尽碧落黄泉也再不能相见。清醒后的昭君独自旋舞,孤身一人,眼中只余不尽的苍凉,那是无依无靠的凄惶。此时昭君承受着更大的苦痛无奈,她的内心开始动摇。在这个具象化的内心情景中,一缕微光照向她清丽的面庞,她眺望远方的光。这一次,她望向长安、望向朱墙、望向掖庭的姑娘们,跟着她们点起舞步。从前那些单调乏味的深宫生活,如今想来竟也令人十分怀念。

    倘若她回去,难得的和平就要又一次被打破,黎民百姓又要重遭战乱之苦。

    此处又是长安故土与边地黄沙的两相对照,昭君陷入欲归不得的两难境地。她回望着长安之月,而边地的灾民又将双手伸向她,哀求她留下。一番挣扎过后,昭君收回目光,戴起绶带,慢慢转过身去,背过清风明月,再度坚定地望向朔风边漠。失去爱人的昭君,掩起伤痛,决心守护边塞的安宁。

    剧幕在白发昭君的回忆中作结。岁月无情,边塞的风吹白了头,但昭君心中的大义却更加明晰坚定。最后一次“望”,她抬首望向远方,目带沉静的笑意,脚步平稳坚定。此处的望,是回忆一生的悲欢离合,亦是她对自和亲以来汉匈两地和平与安宁的守望。第三重“望”,昭君怀着家国大义望向汉匈共荣的盛景。至此,经历三重“望”,昭君的心境从不甘深宫寂寞、安心与爱人进入边塞、留恋故土到坚定守护汉匈和平,层层深入。昭君的个人的情感渐渐升华至家国大义。

    谢幕时,台下的观众在喝彩,台上的昭君面带释然之笑。昭君的一生,历来解读不同,或有见其幽愤者,或有见其高义者,鲜有人关注她不同人生阶段的心境变化。在舞剧《昭君出塞》中,演员通过三重“望”,向我们诉说了这位传奇女子不为人知的心事:第一重望,她不甘深宫寂寂;第二重望,她选择为爱远行;第三重望,她凛然担负大义。身为女子的她,虽然一生都在被命运裹挟,她安身不得、痛失所爱,却选择担起家国大义。美人迟暮之时,昭君回忆她这半生,可曾有过遗憾?可曾感到痛苦迷茫?或是平静释怀?抑或是兼而有之?这些我们不得而知,但唯一能确定的是,昭君的琵琶声随着汉宫传至边塞,历千年而久久不散,唯有这阵阵清笳声,使人依稀窥得故人的玉颜笑貌,感怀其远携而来的春风。

    责任编辑:谢宛霏

惟有清笳曲,时闻芳树春
《兰心大剧院》:身份迷宫中的向死而生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