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7月2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刘心武《也曾隔窗窥新月》:活灵活现的文化人群像

钟芳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7月25日   01 版)

    回眸往事,娓娓说道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也曾隔窗窥新月》,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刘心武的最新随笔集。在这部温情弥漫的散文集里,作家以平视的眼光、用真切动人的笔墨,温婉细腻地叙写了与巴金、冰心、茅盾、夏衍、丁玲、汪曾祺、周汝昌、孙犁、王蒙等数十位文化名人交往的点点滴滴。平静如水的文字,在展现知识分子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同时,纤毫毕现地记录下了时代的激荡与文坛变迁。

    早年间,刘心武曾任《人民文学》主编,在繁忙的工作之中,结识了一大批作家、艺术家。彼时,稿件和作品是维系他们友情交往的重要媒介,而文学与艺术这些本真的话题,更是一次次拉近了刘心武与众多知识分子的心理距离,让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互携扶,共同走过了许多温情的岁月。茅盾的惜才爱才,巴金的平易随和,冰心的古道热肠,孙犁的淡泊名利,叶圣陶的认真谦恭,林斤澜的率性耿直,王小波的潇洒不羁,都曾在刘心武的心田烙下深深的印痕。尽管许多年过去,但这些往事仍久久叩击着他的心房,一直让他感念不已。

    在1979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茅盾给了当时还是文学新人的刘心武一些赞许和鼓励,这让刘心武备受鼓舞,满怀信心开始创作起长篇小说《钟鼓楼》来。在本书里,刘心武坦诚地写道:“我得承认,在《钟鼓楼》的整个写作过程中,茅盾的那股目光一直投注在我的心里,也是我发愤结撰的原动力。”文学前辈的提挈,为刘心武的创作拓开了广阔的空间,也使他在文坛迅速地成长起来。文中,对茅盾的着墨虽然不是很多,但从作家波澜不惊的描写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茅盾热切培植文学新人的赤诚之心。与巴金的交往,也写得云淡风轻,但却让人过目难忘。20世纪70年代末,刘心武在人民出版社当编辑,参与创办《十月》杂志,为此特意到上海向巴金约稿。巴金一面答应写稿,一面约刘心武向他即将复刊的《上海文学》《收获》供稿,并语重心长地劝勉刘心武说:“编辑工作虽然繁忙,你还是应该把你的小说写作继续下去。”寥寥数语,便把一个老作家对青年作家的殷殷关切,书写得分外朴实动人。

    《也曾隔窗窥新月》不伪饰、不矫情,既不刻意拔高,也不有意护短。每一着笔每一落墨,都尽显这些知识学人的真品性、真性情。如刘心武写林斤澜,就如同写自己的兄长一般,亲切自如,毫无违和感。他评价林斤澜“是一位充满原创性、独创性的小说作家,他的小说你是看不出师承的,现在也难见来者。”有意思的是,林斤澜对刘心武的《班主任》并不认可,直言“文学性太差”。相反,对众多评论家深感调子太灰的《立体交叉桥》,林斤澜却抚掌击节,盛赞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小说了。”褒贬之间,林斤澜不媚俗、不迎合的个性跃然纸上,其“不摹名家、坚持真理”的文学初心,更是让人钦佩不已。书中,颇令人玩味的,是刘心武对王小波的刻画,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意蕴深蓄。那年,刘心武在一家书店偶然读到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对他出色的运笔和对人性的揭示深为叹服。遂打电话邀其叙谈,一见面,王小波高挑的身材让刘心武大吃一惊,而更让他吃惊的是,“论长相,他属于长得丑,且带着凶相的那种”。随着交谈的深入,刘心武慢慢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开头,觉得他憨厚;再一会儿,感受到他的睿智;两杯茶过后,竟觉得他越看越顺眼。”之后,由顺眼到顺心,他们谈《红楼梦》,聊文坛那些事儿,谈社会的边缘人,令刘心武自己也想不到的是,此后,王小波竟成了他心中意气相投的谈伴。

    全书堪称一部世情风俗画。书中还赞誉了孙犁主动放弃出国名额,视功名为草芥的淡泊文心;追忆了周汝昌在“红学”研究上,对刘心武的鼎力相助;回顾了谢晋执导的《天云山传奇》在法国展演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的动人场景;说道着向正欲复出的丁玲约稿的难忘经历,以及原《北京晚报》副总编辑顾行,住院中给低谷中的刘心武打来的暖心电话……《也曾隔窗窥新月》记录着俗世中的暖,感怀着人间的脉脉真情,那些知识分子的群像,如浮雕般的镌刻在刘心武的心中,久久挥之不去。掩卷长思,他们是时代的缩影,中国文化的繁荣与昌盛,就写在他们意蕴深邃的作品里,更写在一代代知识分子铁肩担义的拼搏奉献中。

    责任编辑:谢宛霏

冉冉:行走巴蜀,书写乡村变迁
笼中人,不言败
所谓完美无缺,首先是两种感觉的合一
用高考那一年的事儿把追光的历程展示出来
刘心武《也曾隔窗窥新月》:活灵活现的文化人群像
《八角笼中》:看见的力量
姐姐(小说)
金铜仙人传(小说,上)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