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还记得幼时仰望天空的感受吗?
天黑得纯粹,或许没有月亮,但一定有星星,林子里没有鸟兽声,最多是林叶迎合吹风发出的窸窸窣窣。星月之下,是一整片以寡静为底蕴的林海,一种大自然的庄严震慑肺腑。这时,小孩会嚷嚷着回家,就连大人也不敢久留。日头初上,星星隐躲,而林海变得温和可亲,绿意可鉴,虫鸣鸟啼为证。
空气清新,星海满天,这成了多少现代人的乡愁?
穿着科普志愿者统一服装,行走在氧气满满的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路径上,我和同伴一样,狠狠吸了三天的清新空气,饱览了两晚的精致星空。
热血与寒山相遇,青春与志愿相撞,我们今生与志愿保护难解难分。
当时日记里写下的记录,潦草记着我们广东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科普志愿者训练营的快乐。
1月10日 阴
全体志愿者集合于广东肇庆的杏花宾馆,并于当晚在酒店餐厅进行破冰交流。
今天是报到日。
考试的非选择题增加了一道:“写出你所在小组的所有人的名字。”这道题考验的是每个小组内成员的熟悉度,而我在听到这道题之后便有点心虚,因为第二组共有6人,我还没有记住两个人的名字。
这道试题告诉我,作为一个组织的成员,我有责任尽早主动了解并熟悉成员信息。
当自己的名字被别人喊出来,内心的欢愉感和感激是不言而喻的。一群来自全国各个省份的人因为志愿事业走在一起,记住他们的名字是最为礼貌地问好。
破冰交流的自我介绍环节和老师主持的“狼抓羊”活动,让我最为印象深刻。
通过大家的自我介绍,我了解到各位营员都是自己所在学校和单位的佼佼者,他们关心自己的前程,更心系环境保护的公益事业。
在“狼抓羊”活动中,我们组充当的角色是羊,即被捕捉的一方。虽然我们身上戴着铃铛,但是通过“狡猾”策略,我们小组没有一只“羊”被对方抓住。
小游戏上的胜利,也是第一次给予了我们集体感。
1月11日 雨转晴
又是半夜12时许,没人逼我们熬夜坐在工作室完成传媒任务和科普任务,但是大半的志愿者都自愿加班加点奋斗。
上午,我们在林业局会议室举行了开营仪式,让我感受到了身为志愿者的责任与使命感,我开始渐渐明白志愿服务的意义,志愿服务永远都不是虚的,它的真正作用功在千秋。
开营仪式结束后,我们经过了短暂休息便开展了黑石顶保护区科普讲座和自然笔记的开展和实操讲座。
我对老师的自然笔记讲座较为印象深刻,因为是生平第一次接触自然笔记。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自然笔记的概念,即“自然笔记本质是描述和记录,通过绘画和文字的形式,科学、真实、准确地记录自己在大自然里所观察、认知和感悟自然的内容”,也知道了绘制图画其实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艰难。
在听讲过程中,我做了不少的笔记,希冀这份笔记不仅在活动时间用到,还能用到我未来的生活中。
想成为保护区的合格志愿者,还是要努力学习啊。
……
到了晚上,我们全体营员及导师已身处保护区管理站。
晚餐过后,小憩片刻,我们便拿上了手电筒开始了夜观。一直以为夜观会身处丛林深处,危险密布,但是,这一次夜观却较为温和,给我们全体成员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老师在夜观时讲解的动植物全部都是路上看得见的动物,包括埃及吹绵蚧、红耳鹎。特别是老师在讲解埃及吹绵蚧之前,他用铺垫、设疑问的方法,如“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好恐怖哦,看它那么多脚,它是不是蜘蛛?”吸引我们听讲的兴趣,并由此展开对埃及吹绵蚧的讲解。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了解到埃及吹绵蚧主体旁边的触角并不是脚,它也不是节肢动物,白色的触角是它分泌的一种蜡质。
夜观里不仅有带着爱心进行科普的老师,有认真又充满好奇的营员,还有城市里少见的星空。
1月12日 晴
现在已是半夜1点,刚刚才做完今日的科普任务,从工作室回到宿舍,宿舍里的温度和室外的温度似乎没有差别。
今天上午,我们最主要的活动便是野外观测和绘制自然笔记。
冬天的保护区清晨寒气逼人,因此我在观察时选择了在离保护区门口的不远处。为了第一次的自然笔记绘制顺利,我选择观察了植物——地菍。绘制自然笔记方法是打开六观,即要做到看、闻、听、尝、想、触。按照“打开六感”的方法,我观测了地菍一段时间,也在网上查过资料,嚼过它的叶片。最终掌握了资料返回工作室(监控室)绘制自然笔记,我的脚和手已经冻得完全没有知觉了。
做自然笔记的时光很快乐,可惜的是我还没有做完就得上交了。
活动最后还有一个环节,每个人手握若干叶片对优秀的自然笔记进行投票。而通过观看别人的自然笔记,我也发现了自身在做自然笔记时的不足。
志愿者也是普通人,一名优秀的志愿者也是通过多次实践和学习才做得到优秀的,而且这优秀永远没有上限。熙熙姐说她从一开始也是不会画画,画得勉勉强强。一个自然教育界的前辈都不敢说自己优秀,我更应该好好学习了。
时间行至下午,重头戏便是进入保护区,沿着自然教育路径参观。在进入保护区前,我想象过森林的样子,但走进森林后才饱览到了真正的森林。一路上,我们或行进,或停留,或沉默,或发问,我相信其他营员和我一样已经颠覆了自己以往对保护区、对森林的认知。
在路上,我们见过金毛狗、见过黑桫椤,我也真正触摸到松树的针一样的叶子。对于国家级保护植物,我的认知不再是停留在百度上了。
走完一圈回来,我折服于自然,也因人类成功在深山中开辟道路而感动。
震撼归震撼,我还是看到了一些问题,为什么保护区的路径旁会有未降解的塑料袋还有废弃的水管节块?我们没有人带垃圾袋,但我们看到过的垃圾也被我们捡走了。垃圾放哪里?我们的背包里,我们的口袋里。
今天我才深刻感知到,做志愿永远要做到“身在其中”。
我简直太爱这片森林了,真的很想保护好它!
1月13日 晴
时光总是匆匆,在早餐后,我们便乘上大巴返回了林业局,进行最后的结营仪式。
结营仪式上,最让我动容的不是奖状、不是结营证书和小礼品,而是保护区主任的发言。他说保护区缺少的是宣传,而现在大批年轻人不愿意走向保护区,因为条件艰苦。他的一句“永远欢迎我们回来”,让我真正意识到了国内保护区志愿事业的不易。
回家有回家的乐,志愿有志愿的乐。
参加过不少的志愿服务活动,但这一次的“有氧志愿”是我人生最新奇的一次志愿体验。
四天的黑石顶自然保护区科普志愿者训练营生活,更多是在体验与学习,真正的科普志愿在结营的时候才真正开始。撰写科普文章、宣传动植物保护、举办科普讲座……任务不少,但我们全体黑石顶科普志愿者没有一个人想要退出。
右拳高举至头颅,志愿者宣誓誓词仍在耳。
我宣誓:
本人自愿成为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科普志愿者。
特邀编辑:董学仁
责任编辑:宋宝颖
李芯怡(2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