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9月1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井里的石龙(散文)

梁政西(24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9月12日   07 版)

    离村子一公里左右的南面,有口井,大而深,自幼时起,关于井的故事便络绎不绝。

    外婆说,井边的岩石上,被水流冲出了条石龙,石龙是井底真龙的化身,守护着井,不允许人对井有任何冒犯。

    年幼时,我也陪爸妈去井里挑过几次水,我不敢下去,只站在边上望着,长长的石梯一直通到最里面,慢慢地,越来越黑。水井似有灵性一般,有人靠近,便总会发出咚咚咚的响声,水位越高,声音越大。村里的老人说,这是“龙打鼓”,是下雨时,石龙的狂欢。这也是我幼时最怕的故事,以至于每次路过井边,我都十分小心,生怕惊扰了石龙。

    夏天,雨季来临,井水漫灌,汇入河里。总有几个不信邪的村里人,他们尝试着通过河流,游进井里,非要看看这石龙长什么样,这井底是否真如传言般,有神龙盘踞,可从来没人游进去过,传言也被他们描述得越来越真。

    八岁那年,一场大旱,让本就吃水困难的村民们遭了殃,庄稼种不下去,就连喝水也成了难题。日复一日,井水越来越低,人们需要打着手电筒,走到石梯的尽头,方能看到水,我不敢想象这井有多深,我只知道水面是一片望不到底的黑。

    母亲有些胆小,她自己不敢下去,便让我在石梯中间,替她打着手电,石龙就在这中间的岩石上。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人们所谓的石龙,母亲给我描述着:“这是头,这是尾,这是角。”可在我看来,那就是一条长长的印记而已,并无什么特别,母亲说我还小,小孩子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大人知道。

    后来,村里人在村西面修了个蓄水池。那个蓄水池是全村人一起集资建的,用的是石块,水泥砂浆,还有各种各样的水管,它代替了原先的水井,成为村里人的水源。此后,人们渐渐忘了水井的存在,它不再成为讨论的话题,只一句话浅浅带过。雨季,水井依旧漫灌,流进河里,可那时的少年们已没了那份兴致,没人再去关心石龙是不是真的,井底到底是什么,甚至,没人再记得它长什么样子。

    清明时,我回家祭祖,父亲说走柏油路太远,我们抄了近道。我知道这条路要经过井边,走在路上,心底没由来的多了几分期盼。宽大的井口,悠长的石梯,还有那深不见底的井水,我记得这些。到了井边,我却丝毫没认出来,甚至快走过了,才反应过来。椭圆的井口杂草丛生,井口上几根长长的木头横竖叠放着。我本能地捏住衣角,小心翼翼探着头,可这么多人靠近,井里却没了咚咚咚的响声。

    “为啥放着这么多木头?”我疑惑道。

    父亲答:“井太深了,怕有人掉下去。”

    “可这么久了,从来没发生过不是吗?”

    父亲答:“没人会来这了。”

    “可我想去看看里面的石龙,我忘了它的样子了。”

    “没必要了,你也进不去了。”我被父亲催促着离开,可心里总有些不甘。可能是没能再见它的模样,出于心里的那份遗憾,那往后的日子里,我总间隔性梦见小时候看石龙的情景,一遍遍回忆母亲给我比画着它的样子,仿佛就如外婆和母亲说的那般,栩栩如生。

    我想若我现在站在它面前,或许我也能侃侃而谈道:“这是头,这是尾,这是角。”毕竟,我长大了,母亲说的,长大了就看得清了,可时间不等人,事物变化万千,时代的更迭,留在记忆中的,更显得弥足珍贵。

    责任编辑:龚蓉梅

若水(小说)
井里的石龙(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