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暗室,一灯即明。尔等,静待此灯。”
大英博物馆的某个角落里倏尔传出这样一声平静而有力量的话语。循声望去,发觉声音的发源地是一尊静静矗立着,遥遥望向东方的佛像。
它是隋代大理石阿弥勒佛像,原来被供奉在河北省崇光寺,曾在火光恍惚间被冲上来的陌生面孔分为三块,最后被运到大英博物馆。
这样的一幕出自两位年轻的短视频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联合拍摄制作的系列短视频网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该短剧一共3集,讲述了一盏化为人形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为了回国替馆内其他中国文物送“家书”而从大英博物馆出逃,在途中邂逅中国记者张永安并在他的帮助下成功回国的故事。
继大英博物馆文物失窃丑闻被曝出后,众多“大英博物馆”的相关话题进入大众视野并引起热议。在这期间,《逃出大英博物馆》一经上线便备受关注并凭借其高质量和高口碑内容迅速爆火出圈。
那么,《逃出大英博物馆》何以博得如此高的关注度和评价呢?
文物、历史和独有的文化体系,就是贯通于人类血脉里的“集体记忆”。文物是历史的佐证,是民族的文化记忆和难以消弭的先人精神的具象载体。而人们内心之中自我建构的历史观念和文化情感则是这样一种精神记忆的抽象化。一旦二者相遇,便形成了完整的民族情感认同。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1925年提出:“集体记忆是在一个群体里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事或物。一个‘记忆的场所’是任何重要的东西,不论它是物质的或非物质的,由于人们的意愿或者时代的洗礼而变成一个群体的记忆遗产中标志性的元素。”人们通过对“集体记忆”的塑造来获取共通的价值理念,并在血脉里建构起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如在短剧中,小玉壶认真地纠正张永安对于她的量词称呼,强调“是盏”。为什么要强调是“盏”不是“只”呢?在其他语境里,二者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盏”这一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量词则是引起大众情感共振的关键,流淌在民族血液里的文化基因便在顷刻间觉醒。
除此之外,在短剧的最后,小玉壶回到中国,在河南博物馆里对着文物一一念起来自远方故人的“家书”。无论是“我早已将回环之事抛之脑后,驻留在西方的游子,需要庇佑的神灵。只是这具木镂之躯,承得住偷盗者的歉意,却载不住故人流连的目光”,还是“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应自强不息。夫爱国之士,不惧九重之渊。前辈不必挂怀,我虽身在万里,仍不坠,爱国之心”,不管过去多久,远方传来的声音依旧是爱国的拳拳之心和乡愁的思念之弦。这是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温暖含蓄和坚韧,也是独有中华儿女能听懂的弦外之音。
这样的弦外之音也被创作者运用进作品之中。剧中许多线索采用留白的方式,并未给出明确的解释,个中内涵留给观众来阅读。如为什么是小玉壶来完成这样的逃离任务,作者并未明谈,观众却读懂了“因为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是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前去大英博物馆的,也只有她记得回家的路”。其间种种,因为我们拥有相同的文化血脉和集体记忆,所以我把留白部分交予你填写,我也相信你能将它填补完整。当观众用情感将留白填补完整之后,这部短剧的价值被发挥到了极致,历史和现代的碰撞也得以重现。
布努艾尔说:“记忆是一种凝聚力,一种理性,一种情感,甚至是一种行为,没有记忆,我们什么都不是。”文物存在的价值是让我们与被遗忘的历史重新相遇,而《逃出大英博物馆》出现的意义则是提醒我们望向那些快被遗忘的文物。剧中的小玉壶在处境困难时遇到了张永安这盏明灯,现实里面临被遗忘处境的文物们也邂逅了《逃出大英博物馆》这束小小的光亮。
主创之一“煎饼果仔”说自己的初衷“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计成本的赤诚之心,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文物是历史的留念。我们欣喜于越来越多年轻的生命投身于对文物的传承与保护队伍里,用自身的力量替历史发声,修复历史的伤痕,重建文明的脉络。这些前赴后继的青年,就是远方暗室等待的盏盏明灯。
责任编辑:谢宛霏
郑州大学学生 李婧文